和貝頤相處的日子總教我想起各種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今天要寫對社交能力十分重要的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轉眼間,貝頤還有兩個月便三歲,下星期便要上幼稚園去了。自我回港後,我們天天玩躲貓貓和角色扮演的遊戲。我這個做姑媽一人演繹多個角色,是想吃她的怪獸和老虎,又是幫她打敗怪獸的英雄人物。兩個人想像買菜、賣公仔、去奇幻森林和游泳等等......不亦樂乎! 她更愛躲在棉被中,玩躲貓貓,以為自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便覺得其他人是看不見她的。
小孩子一般在三至六歲發展心智理論 (Astington, 1993; Wellman, 1990)。貝頤這個年齡還未完全發展出心智理論,她還未能明白她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哭和發脾氣便可以得自己想要的。心智理論的發展表示小孩子明白「我」跟「他人」的意願、意識、信念、想法都是不同的,是小孩子建構/猜測他人思想的理論。這種技能一般在四歲出現,也是社交的重要原素,很多自閉(Autistic)或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就是因為缺乏心智理論,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出發,所以在結交朋友上很有困難。
一個很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The False Belief Test」,是研究員設計來研究那一個年紀的小孩會建立心智理論用的。研究員在實驗中拿出一盒顏色筆盒,問不同年紀的小孩子盒內放甚麼,正常來說,孩子都會答顏色筆。此時,研究員會打開顏色筆盒,給小孩子看裡面其實是放蠟燭。然後研究員跟小孩子說,另一個小孩子或玩偶剛剛來,他不知道我們剛才的對話,也沒有見過這個盒打開過,如果我問玩偶顏色筆盒有甚麼,你猜他會說甚麼﹖ 我們成人都知道,玩偶不知道我們的對話,當然會答顏色筆盒中的是顏色筆。那未有心智理論的小孩子(約4歲以前)呢﹖ 他們會說是蠟燭,這是因為他們覺得人家的看法會是和他們一樣的。既然他們知道盒中放蠟燭,那其他人也一定會知道。可是,當小孩子到四歲以後,心智理論發展出來,明白自己的想法與他人的分別,於是他們會答你玩偶會說顏色筆。
心智理論的重要性很高,讓小孩子明白不能假設其他人一定知道自己想甚麼和要甚麼,要透過語言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研究指心智理論與角色扮演(Pretend Play)相關(Taylor & Carlson, 1997),更有助小孩子在上幼稚園時得到朋輩的接受(Peer acceptance),適應學校生活,以及建立友誼 (Slaughter, Dennis & Pritchard, 2002)。雖然未有確定的數據顯示角色扮演遊戲是心智理論的先驅,但我仍然鼓勵家長和小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豐富孩子的想像和語言能力,促進日後心智理論的發展,以及親子關係。
參考資料﹕
Astington, J. (1993). The child’s discovery of the min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laughter, V., Dennis, M. J., & Pritchard, M. (2002). Theory of mind and peer accept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4), 545-564.
Taylor, M., & Carlson, S. (1997).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antasy and theory
of mind. Child Development, 68(3), 436–455.
Wellman, H. (1990). The child’s theory of mind. Cambridge, MA: MIT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要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