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提供心理諮詢已經超過四年了,我和學生不乏談論他們與自己父母的關係,以及他們對自己父母的看法。有些學生十分喜愛他們的父母,認為父母是他們最要好的朋友,可以無話不談; 有些學生討厭他們的父母,沒有法子跟他們說一句話; 更有些學生害怕他們的父母,跟我說如果父母知道某些事情會殺了他們。
通常一天內,這三類父母都會出現在諮詢中。
討論原生家庭是心理評估及諮詢重要的一環,它可以讓我了解到個案的成長背景,看待情緒的方法,與人的關係,思維以及行為模式。它既是評估的一部份,也是諮詢/治療的一部份。
大多亞洲父母都想為孩子給予最好的教育,送他們到最好的學校,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讀好書,以後有更好的出路,這是有些父母認為給予孩子最好的,但往往我的大學生告訴我,就是他們有多感激,那都不是他們最需要的。
找我的個案通常都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知如何自處。焦慮、抑鬱、失眠、飲食失調、人格問題、社交問題、戀愛問題,應有盡有。每次聽到他們憶述與父母的關係,我心想不知道他們的父母要是聽到他們對孩子深遠的影響會有甚麼反應。
「我覺得是我懶惰,都是我的錯,媽媽是這樣說的。」
「我從來都沒有跟爸媽講這些問題,他們都專注在我的學業上,我不知道怎樣跟他們說我得抑鬱症了。」
「我現在都很焦慮完成不了課業,一緊張,心裡就慌,然後甚麼都做不了,只是想逃。從前當我沒有法子在時限完成功課,爸爸就打我、責備我不專心,我是一個小孩呀。」
「嗯,講心裡話沒有用的,他們不會明白的,他們從來都沒有給我選擇。如果講了,他們會讓我覺得是我自己不對。」
「我媽從來都覺得我不夠好,甚麼都要挑骨頭,她不關心我的感受。」
大學生本是成年人,卻活在成長的陰霾和創傷,沒有能力、內在資源和外在支援。他們面對不了情緒和現實,只是透過失效的方法安撫心靈上的空洞。有時候聽到他們獨個兒勇闖這個「食人不閉起眼」的社會,很是心痛,另一方面學生的故事也提點我要當一個能讓女兒依靠的媽媽。
從我臨床的經驗中,會如以下敘述父母的大學生,復原力(resiliency)一般都比較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他們的父母都容許孩子不完美,願意和他們一起擁抱脆弱和面對負面情緒。
「我最愛我爸(媽),他(她)真的很棒,他(她)都會聽我講話,給我好的建議。」
「他們都知道我的難處,是他們鼓勵我來看你的。」
「爸爸每天都打電話給我,問我過得怎麼樣。」
「每次治療結束,媽媽都會跟我說說今天談了甚麼,她都很關心我。」
「我們都很親密,關係都很好,我知道有甚麼事情我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
怎樣才能讓孩子盡量跟你無話不談﹖
1. 多聽孩子的感受,表達同理心。聽是不夠的,就是說如果你只是在孩子犯錯時問﹕「為甚麼你要這樣做?」,然後以為這就是聽孩子感受,那是不足夠的。你是要跟孩子說﹕「我聽到了你這樣說,我明白了你的不愉快。」在平日,多問多聽小孩的想法,表示尊重。這不代表你事事要順從孩子的想法,給他們要求的東西,你是要讓他們知道就算你沒有法子給他們想要的,不代表你不願意理解他們當下的情緒和觀點。
2. 不要與人家的孩子比較。人比人,比死人,這只會讓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然後你便會想「改變」你的孩子,把他(她)變成為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再說一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家做到的,不代表你的孩子一定要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你的小孩不一定做不到。
3. 多有效表達和討論各種的情緒。一般亞洲人很少在家中討論情緒,讓很多孩子長大後都不知道怎樣談論他們自己的感受。家長宜多分享自己的情緒,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學習不同健康有效的表達方法。例如家長覺得生氣,可以選一個時機,跟孩子「好好說」生氣的原因,並跟孩子說自己怎樣有效的處理這個情緒(如看書,找人聊天或洗澡等) ,然後可以問孩子平日怎樣消化生氣這個情緒。
4. 沒有壞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情緒,沒有好,沒有壞,只有有效的表達,和失效的表達。我鼓勵父母讓孩子表達所有的情緒,表達同理心 (即﹕「我理解你現在生氣/不高興/難過/生氣。」)而不是在他們哭的時候說「不要哭」,或是生氣的時候不容許他們生氣。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明白自己不是壞東西,擁有情緒是正常的表現。
5. 先改變自己,再期望改變孩子。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教,想盡五花百門要改變孩子,但其實父母忽略了改善自己的機會。你有想過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嗎﹖你有想過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嗎﹖你有想過怎樣好好表達你自己的不滿嗎﹖如果自己都未能做到,我們怎麼能要求一個「腦都未生埋」(科學証明大腦的前葉額到25歲的時候才會比較成熟) 的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呢﹖
如果你是父母,我希望你先想想你和父母的關係,再想你和孩子現在的關係,然後再想你希望孩子成年後會怎樣回想與你的關係。想畢後,希望你能活用以上5點,成為一個孩子能依靠的父母。
「我從來都沒有跟爸媽講這些問題,他們都專注在我的學業上,我不知道怎樣跟他們說我得抑鬱症了。」
「我現在都很焦慮完成不了課業,一緊張,心裡就慌,然後甚麼都做不了,只是想逃。從前當我沒有法子在時限完成功課,爸爸就打我、責備我不專心,我是一個小孩呀。」
「嗯,講心裡話沒有用的,他們不會明白的,他們從來都沒有給我選擇。如果講了,他們會讓我覺得是我自己不對。」
「我媽從來都覺得我不夠好,甚麼都要挑骨頭,她不關心我的感受。」
大學生本是成年人,卻活在成長的陰霾和創傷,沒有能力、內在資源和外在支援。他們面對不了情緒和現實,只是透過失效的方法安撫心靈上的空洞。有時候聽到他們獨個兒勇闖這個「食人不閉起眼」的社會,很是心痛,另一方面學生的故事也提點我要當一個能讓女兒依靠的媽媽。
從我臨床的經驗中,會如以下敘述父母的大學生,復原力(resiliency)一般都比較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他們的父母都容許孩子不完美,願意和他們一起擁抱脆弱和面對負面情緒。
「我最愛我爸(媽),他(她)真的很棒,他(她)都會聽我講話,給我好的建議。」
「他們都知道我的難處,是他們鼓勵我來看你的。」
「爸爸每天都打電話給我,問我過得怎麼樣。」
「每次治療結束,媽媽都會跟我說說今天談了甚麼,她都很關心我。」
「我們都很親密,關係都很好,我知道有甚麼事情我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
怎樣才能讓孩子盡量跟你無話不談﹖
1. 多聽孩子的感受,表達同理心。聽是不夠的,就是說如果你只是在孩子犯錯時問﹕「為甚麼你要這樣做?」,然後以為這就是聽孩子感受,那是不足夠的。你是要跟孩子說﹕「我聽到了你這樣說,我明白了你的不愉快。」在平日,多問多聽小孩的想法,表示尊重。這不代表你事事要順從孩子的想法,給他們要求的東西,你是要讓他們知道就算你沒有法子給他們想要的,不代表你不願意理解他們當下的情緒和觀點。
2. 不要與人家的孩子比較。人比人,比死人,這只會讓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然後你便會想「改變」你的孩子,把他(她)變成為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再說一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家做到的,不代表你的孩子一定要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你的小孩不一定做不到。
3. 多有效表達和討論各種的情緒。一般亞洲人很少在家中討論情緒,讓很多孩子長大後都不知道怎樣談論他們自己的感受。家長宜多分享自己的情緒,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學習不同健康有效的表達方法。例如家長覺得生氣,可以選一個時機,跟孩子「好好說」生氣的原因,並跟孩子說自己怎樣有效的處理這個情緒(如看書,找人聊天或洗澡等) ,然後可以問孩子平日怎樣消化生氣這個情緒。
4. 沒有壞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情緒,沒有好,沒有壞,只有有效的表達,和失效的表達。我鼓勵父母讓孩子表達所有的情緒,表達同理心 (即﹕「我理解你現在生氣/不高興/難過/生氣。」)而不是在他們哭的時候說「不要哭」,或是生氣的時候不容許他們生氣。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明白自己不是壞東西,擁有情緒是正常的表現。
5. 先改變自己,再期望改變孩子。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教,想盡五花百門要改變孩子,但其實父母忽略了改善自己的機會。你有想過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嗎﹖你有想過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嗎﹖你有想過怎樣好好表達你自己的不滿嗎﹖如果自己都未能做到,我們怎麼能要求一個「腦都未生埋」(科學証明大腦的前葉額到25歲的時候才會比較成熟) 的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呢﹖
如果你是父母,我希望你先想想你和父母的關係,再想你和孩子現在的關係,然後再想你希望孩子成年後會怎樣回想與你的關係。想畢後,希望你能活用以上5點,成為一個孩子能依靠的父母。
一针见血,就好喜欢你的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