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間,我與這群有自殘傾向的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相處了六個月。這個星期四便是我最後一次帶他們的辯證行為治療小組 (DBT Skills Training Group),也是我在診所實習的最後一天。回想這半年,我主動參與青少年的治療,一方面希望增加經驗,另外也希望克服對他們的恐懼。畢竟青少年是我行我素的群組,行為問題較多又複雜,加上他們的父母會參與,可謂挑戰性甚高。更重要的是,這群青少年都有嚴重的情緒問題,不但大部份有自殘或暴力傾向,很多更已試圖自殺。我第一天的辯證行為治療小組經驗畢生難忘,以後有機會再分享。
雖然這個小組的實質對象是青少年,但是父母的角色很重要。我常常跟父母說,青少年一個星期來見我兩個小時,但是回到家,他們是日對夜對自己的父母,所以父母應該積極參與子女的治療,在家中運用在治療中學到的溝通技巧,鞏固關係,以及改善彼此的情緒管理。
起初,我認為這群青少年的父母很可能是「怪獸家長」。我主觀地認為他們過份批判或缺乏管教,間接影響這些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可是,在這半年間,我越和這群父母相處,我越體會到做人父母的艱難及辛酸,我亦學會放下對他們的主觀和偏見。就算這群「怪獸家長」有時候的確很具批判性(critical),甚至主觀(judgmental)及否定孩子的感受(invalidating),但他們每個星期四都準時出現,在小組中踴躍參與發問,給予其他父母和孩子莫大的支持。就是當天和自己的孩子有爭執,他們還是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選擇和孩子一起來,希望有一天孩子會好起來。
這樣的父母絕對不是怪獸,他們很願意為孩子付出,只是太害怕失去他們而已。「怪獸家長」常常表達他們有如走在蛋殼上,怕說錯話,怕關愛不夠,怕子女情緒波動,怕子女不和他們溝通,更生怕悲劇上演。總之,他們害怕蛋殼要破裂。可是,「怪獸家長」沒有發現他們越是把子女視作蛋殼,他們的子女越變得脆弱,然後兩方面都更覺無能為力,構成惡性循環,變了一家幾隻怪獸「嘩嘩嘩嘩」在任由情緒的唆擺,聽下去很搞笑,事實是很可悲。
很多人認為「怪獸家長」只指責子女,事實是這些父母對自己也很嚴格,甚至都覺得自己做錯了。有一個爸爸問﹕「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另一個又問﹕「我是不是做錯了﹖」那邊廂一個又說﹕「我真的不知道應該怎樣和她溝通。」診室中有時候充滿了種種無助、自責、沮喪、絕望和擔憂,一隻隻「怪獸」滿面愁容。這些都是「怪獸家長」鮮為人知的一面,只有他們才知道自己的委屈,了解彼此的壓力。諷刺的是大部份的孩子卻完全不知道「怪獸家長」的「真正感受」,他們以為「怪獸家長」老是生他們的氣。
「怪獸家長」不是真的「怪獸家長」,他們只是披著狼皮的羊,而他們的心和他們子女的一樣脆弱無助。我有時候覺得如果子女和家長能看到對方的痛是如此相似,明白家庭中的不良互動,或許他們不會再如此傷害對方。「怪獸」不再是「怪獸」,而「怪獸家長」也不用帶著「怪獸」的標籤,然後一家和諧好好的活下去。
離別在即,我的「怪獸家長」請你們好好照顧自己,放下對自我的批判,並愛自己多一點。偶爾也請你把那個連著你和孩子的插頭給拔掉,相信他們會在跌碰中成長,給他們多一點成長空間,讓他們與你感受生命的喜怒哀樂,學會責任,學會忍受痛楚,學會承擔。
人生有很多苦楚,學會放手,讓子女感受生命的種種點滴才是寶貴的家教。誰沒有跌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要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