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簡

一切從簡
為保障病人隱私,作者於心理學隨筆內並沒有在未經客戶的同意下,放置任何病患的真實故事,所有包含心理治療的故事內容都已經改編,忌對號入座。另外,本人不能在網上隔空治療,所以本網站並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心理諮詢服務,如有需要,請到醫院或診所求診,敬請留意。All the psychotherapy stories are written in ways to protect clients'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acy rights. NO real and identifiable clients' stories are shared on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ir permission. No psychotherapy consultation will be provid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do see your local provider for any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究竟應該對孩子講甚麼語言? Raising a Multilingual Child in a Montessori Way

我們是三語家庭—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

在生小月之前,就算我和老公都是對方母語的有限公司,我們都是無語不談的。雖然有時候我們不太明白對方講甚麼,會做成很多笑料( 老公在機場說﹕「我唔識得你」但其實想講「我唔捨得你」)和誤會,但溝通上並不困難。生了孩子後,因為擔心小月會混淆廣東話和普通話,又擔心小月以後到學校聽不明白英文,我放棄了用廣東話和她對話,改用普通話和英語。事實上,我雖然能說流利的英語,也能說普通話,但還是帶有口音,不如說母語乾脆和自然。

本想趁工作空檔讀一下有關兒童三語發展的文獻,但原來這方面的研究比我的普通話更有限,後來我只讀到一堆雙語發展的文章作參考,做了一些整理。根據一份2015年的兒童雙語發展研究文獻回顧,孩子從嬰兒期便會分辨不同的語言和聲音,他們可以在同一個時期學習兩種言語,而且不會做成混淆。他們會在大腦中建立不同的「語言系統」,分辦出不同的文法和生字。在幼童階段便可以明白一個東西也有多種的稱呼,舉例說他們知道兔子就是「Rabbit/Bunny」。

當然沒有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天才,沒有後天的栽培,就是多好的材料也會給浪費。要學好一個或多個語言,就是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唱歌和看書,大量接觸文字和會話才能建立好孩子的語言基礎。

父母和照顧者都擔當著教育孩子語言的重要角色,如果自己並不善長講某種語言,最好不要為了讓孩子接觸該語言,而勉強自己,這樣並不能培育出真正的雙語孩子,反而弄巧成拙。父母和照顧者應該盡量採用自己的母語或能操的流利語言去跟孩子談天、讀書、唱歌和遊戲,增加孩子對該語言的興趣和運用。

從小學習雙語的好處
早在1960年代,雙語曾被認為會阻礙兒童語言發展。這種觀念源於錯誤的研究方法,這種理論在當今社會已經完全被推翻。認知神經科學家Laura-Ann Petitto的研究(2015)發現,幼童學習兩至三種語言比只學一種的有優勢,特別在語言、記憶、認知、閱讀能力方面。幼童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亦比成人較大,他們一般會運用到左、右兩邊大腦同時去學習語言,這樣可以加速學習每種語言的效率。雙語孩子為了學習應對不同的語言環境,他們需要多花時間運用前額葉去分辨出用不同的語言去溝通意念,即是所謂懂得「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種「大腦運動」有利控制情緒和行為,幫助孩子在大腦轉換工作,提升專注和計劃能力。大腦研究更顯示雙語者的大腦灰白層(grey matter)較多,可以有助減緩日後大腦衰退問題,預防腦退化。

聽得懂非講得通
就如幼童在最初能夠先聽得懂「人話」一樣,他們不一定能用講的表達同樣意思。正常來說,大部份孩子的接受性語言(receptive language) 都會比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 language) 發展得較快,而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某一種語言能力會變得較強,他們能聽、寫、讀和講,但可能只會聽得明白另一種言語,變成所謂的被動雙語者(passive bilingual)。

雙語孩子是否在學習語言上較慢﹖
是的,但不是遲緩(delayed),而且只屬暫時性。多項研究指出雙語孩子會比學習一種語言的孩子在生字和文法發展上較為慢一點,但孩子在大概10歲左右便能達到跟單語孩子一樣的文法水平。就是隨著年紀,孩子在兩種語言上的詞彙會日漸增加,與單語孩子的差異會慢慢收窄,但一般雙語成人的詞彙(在其中一種語言)還是會比單語成人的較少。其實這一點很能夠理解,一日只有24小時,在同時候學習兩種語言當然不可能完全如學習一個語言「專心一致」,加上現代社會要求孩子「多才多藝」,要真正學好多種語言實在不容易。

父母對孩子講多種言語會讓孩子產生語言混淆嗎﹖
有些人認為為了不讓孩子搞亂多種言語,建議父母應採用「一親一語」(One person, One language)的教育方法,就是爸爸說自己母語(如﹕英文),媽媽說自己母語(如﹕中文)。暫時還沒有研究指出,一個人講多種言語會混淆孩子對語言的理解,也沒有證據顯示父母分別只對孩子講一種語言對孩子的雙語發展較為有利。作為成人,我們也會有意識地混合中英文來講話,但我們同時知道那一個生字是中文,那一個字是英文。孩子在學習初期可能會在一句句子當中中英/多語夾雜,但那只是暫時性。也有學者認為多語夾雜並不是問題,並示之為一種優勢,香港中文大兒童雙語研究中心總監在一報導指只要不會造成詞不達意,多語夾雜是一種語言上的互補。

如果父母能有共識,做到一致的「一親一語」或/和「一境一語」,那亦無妨。如果在家中,爸爸只對孩子講流利英語,媽媽只講流利國語,孩子也會自然跟爸爸講英文,和媽媽講中文。如果家中的習慣只講少數語言(Minority Language at Home) (如﹕中文),孩子在外面學校是用大部份人會講的語言(如﹕英文),採用「一境一語」方法,孩子也能分辨出在不同的場合講不同的言語,對兩種語言的發展都有幫助。

發展心理學家Dr. Erika Hoff 在紐約時報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雙語寶寶是這樣說的﹕
Raising a truly bilingual child by Perri Klass, M.D (2017).
注入蒙特梭利概念去學習語言
讀了一日的文獻和文章,我覺得最重要還是跟隨孩子的興趣 (follow the child),建立一個舒適自然的環境去提高她對學習語言的動機。當然,學習語言也是學習一種文化(culture),也是蒙特梭利的主要學習單元。我女兒這麼愛吃、愛煮,或許我應該跟她讀 Yum Yum Dim Sum一書,然後一起做個包子吃掉(experiential learning),先從認識廣東飲食文化開始去學習廣東話。讀完書 (reading)、做好「家事」(practical life skills),還可以手舞足動唱首<齊齊拍>來總結一天(gross motor development)。

在圖書館看到的厚書,或許應該打開來看看。
這本看來也不錯,是一位台裔美藉女作家寫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要說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