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簡

一切從簡
為保障病人隱私,作者於心理學隨筆內並沒有在未經客戶的同意下,放置任何病患的真實故事,所有包含心理治療的故事內容都已經改編,忌對號入座。另外,本人不能在網上隔空治療,所以本網站並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心理諮詢服務,如有需要,請到醫院或診所求診,敬請留意。All the psychotherapy stories are written in ways to protect clients'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acy rights. NO real and identifiable clients' stories are shared on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ir permission. No psychotherapy consultation will be provid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do see your local provider for any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Spark Joy In Reading

These are some of Luna's favourite interactive books.  

我從小便喜歡到圖書館「散心」,形形色色的書籍總能給我怦然心動的感覺,那是我在成長中學懂處理無聊和沉悶的方法。中學時期,學校有閱讀獎勵計劃,但對於本身就愛閱讀的孩子來說,那是把我喜歡的東西變成獎勵,反而拿掉了我對閱讀的興趣,更讓我覺得「讀書報告」是功課。我是勤力的學生,成績不錯,作文更是我的強項,所以寫讀書報告輕而易舉,只是寫讀書報告的目的成了「交差」和得到「獎狀」,閱讀變得沒有甚麼怦然心動可言。我讀過的書不但沒有「入腦」,而且都是為了寫而寫,內容大部份都沒有給「消化」。

讀大學以後,我開始寫部落格。大學沒有讀書報告和閱讀獎勵計劃,但我一個星期總有一、兩天自動自覺寫「讀後感」,發表自己對文獻、課堂和書籍的感想,對閱讀的熱情彷彿又回來了,而且我很喜歡自己寫的東西,每每重讀自己的文章,我都感到一份成功感,而這份優越感並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存在。我知道閱讀和寫作成了我的習慣,我的興趣。

我在培育小月的閱讀習慣方面從不刻意,她喜歡讀,我就讀。她不想讀,我們就做別的事。這並不代表我甚麼都不做,我還是會放一些書在家中,讓她選擇去讀。小月對書本也很有要求,不是每本我放出來的書本她都會愛讀,所以我通常都會放不同類型的書本出來任君選擇。我喜歡翻閱每本給小月挑選的繪本,念給她聽的同時,也是念給自己聽。當我在重複閱讀一本繪本的時候,我都會發現一些新的元素,然後驚覺一些有趣的地方。對我來說,閱讀童書就像走進五花百門的世界,為勞累的生活帶來無限的想像、笑料和驚喜。

在最初(約3個月大),小月就像大部份嬰兒一樣,對書本的集中力很低,她不需要一分鐘便把書合起來,但我們還是每天和她讀一本書。後來,小月對某些書的興趣慢慢提升,到現時18個月大,已經可以跟我們重頭到尾讀完一本繪本,然後再讀一本,再讀一本,再讀一本......當然,在這個過程,我也學聰明了,就是選一些每一頁只有一、兩句讀白和可以與她互動的書籍。只要知道孩子的喜好,選擇書籍並不花太多時間和精力。我通常會在網上先預約圖書館書籍,然後到圖書館取貨,這可以減少找書籍的時間。

家長可以嘗試用以下方法來增加幼兒對閱讀的興趣﹕

大部份孩子對閱讀本來就有興趣,我建議家長不要用獎勵來增加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順從孩子的興趣

小月喜歡熊貓,我便準備了有關熊貓的繪本。

喜歡動物可以多看有關動物的書籍。 喜歡日常生活及有關自理能力的可以多看有關書籍 (如擦牙、穿衣服、煮飯等)。喜歡交通工具可以多看有關車子和飛機之類的書。有一陣子,小月對身體很有興趣,我便借了好幾本有關身體的厚頁書給她。另外,幼兒一般喜歡看到其他寶寶的故事,可以在家中放一些有關寶寶寫照的書籍,如Baby Talk, Everywhere babies, Global babies, Ten little fingers, Ten little toes。


互動書引發孩子好奇心
大部份的孩子都熱愛互動書,小月特別喜歡那些可以拉和打開內頁的繪本,就像玩peeka boo一樣,既有趣,又可以訓練她的小手指。Where's spot?, 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和Dear Zoo都是不錯的選擇。 

大概2歲大的幼兒都會模仿行為,這時候讀From Head To Toe和Yoga Bear最合適不過。成人可以一面讀,一面做出裡面的動作,看看孩子是否能一起模仿。我記得讀Yoga Bear的時候,小月都會參與模彷,或坐在我身上,然後自己哈哈笑。

對於較小的幼兒,有觸感的書籍最能提起他們的興趣,如 Touch and Feel Bedtime 。我特別喜歡DK系列的Touch and Feel 書籍,不但是厚頁書,而且內容都是真實的照片,又可以讓幼兒用手去觸摸,是十分好的感官練習。

建立閱讀空間
我建議家長在家中建立多個閱讀空間,讓孩子可以透過書本「解悶」。我在小月的玩樂區和房間都會放置繪本,讓她選擇閱讀。我之前也有寫過怎樣整理孩子的書籍,增加他們對書本的興趣,詳細可點閱以下分享﹕

視閱讀為家庭活動
傳統上很多人都認為讀故事書是媽媽的責任,但事實上爸爸或其他照顧者的角色也很重要。每個晚上,我們都有家庭閱讀時間,就是我們都坐在床上一起讀繪本,媽媽讀完,到爸爸讀,爸爸讀完,到媽媽讀,讀完小月指定書籍便是她的睡眠時間。

這是小月近期喜歡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爸爸都很積極讀書給小月聽。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蒙特梭利 X 近藤麻理惠教你斷捨離打造幼兒教養環境 Montessori, KonMari and The Prepared Environment

執拾和整理環境是一種調理心情的習慣。適度的執拾可讓人居住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不但思緒會較為清晰,不受雜物分心,心情也會較為暢快。蒙特梭利提倡給予孩子準備一個美觀又整潔的空間去工作,而近藤麻理惠則利用愉悅和怦然心動的情緒去推廣執拾的動力。為了提供孩子一個有規劃的「工作」(玩樂)環境,我結合了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養和近藤(KonMari)的整理方法。我認為這兩種理念相輔相成,應該能建構一個美觀又實用的教養環境。

減去雜物,增加空間



藝術注重留白,就如生活需要空間感,才能讓人有呼吸想像的餘地。孩子並不需要太多玩具和物資。過多的玩具和書本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容易讓孩子「分心」,使他們常常「游走」在玩物書本之間,而非真正享受玩和讀的樂趣,影響其創意發展。選擇越多,對事物的持久力和珍愛亦越少,就像我某些個案一樣,很多時候一部電影都不會看完,原因是「網路上有很多電影可以選擇,很容易讓我分心,我也不想浪費時間看我覺得沒有興趣的東西。」正正因為這樣,很多人沒有辦法好好完成一件事,持久力甚低。

甚麼去,怎樣留

如果孩子已經不玩某些東西,請感謝他們曾經和孩子成長過,然後選擇收起來或捐贈他人。視乎孩子的年紀,你可以選擇和孩子一起決定物件的去留。近藤在她一書中建議讓三歲以上的孩子參與這個過程,因為他們大概知道甚麼東西讓他們感到快樂(spark joy)。去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我和8歲的姪女一起「斷捨離」,整理我們在香港的房間。我們透過愉悅的對話,決定物品的去處,結果捐掉了大量的書籍和玩具,回收了大量的紙張,並討論了在以後如何減少製造廢物。至於小月,她現在才17個月大,所以她暫時未有參與這個過程。

這是大半年前的玩具櫃。

我認為幼兒的玩具比較難整理和收納,因為幼兒未能用言語溝通,很多時都要依靠家長或照顧者去觀察和推測他們的需要和喜好。我自己的概念是如果女兒有大概一個星期都沒有怎樣接觸過的玩物,我會把它們先收起來,然後再過幾個星期拿出來看看她是否會玩。如果她還是不太愛玩,我便會選擇收起、淘汰賣掉或捐贈。有時候,孩子不玩,可能是他們沒有興趣,又或者東西沒有擺放得方便他們使用,也可能是玩具跟他們的成長期不吻合,沒有讓他們「怦然心動」。

玩具最好是具多用途性或屬於開放式玩法類型。若一件玩具只有一個玩法,那麼孩子很容易便會玩到生厭。多樣玩法的玩具,如積木(blocks)、疊杯(stacking cups)和動物模型(animal figurines),可以讓孩子建立豐富的想像力,鍛鍊他們的語言和專注能力。另外,因為我很著重孩子生活技能的發展,而小月對成人用的東西最有興趣,所以小月的「玩具」通常是廚房用品

延伸閱讀﹕幼兒不看電視手機在家做甚麼好

玩具越傳統越好,盡可能不要發聲和有閃燈。會發聲和有閃燈的玩具會過度刺激孩子的腦部,分散幼童的專注力,而且這類玩具的玩法屬單一性,對孩子的想像力幫助不大。雖然幼兒一般喜歡會叫會發亮的東西,但如果你好好仔細的觀察,他們只會按幾下按鈕,然後便會對那件玩具減少興趣,走到別處。

這是同事親手做給小月的玩具,但很可惜小月沒有心動,很多時候放著都不碰,所以我暫時收了起來。

玩具最好是用天然物料製造,如木製,不但美觀天然,而且環保,有質感,不如塑膠難而分解。蒙特梭利著重孩子與世界/大自然環境的關係,認為應該從小培訓他們有愛護大自然的意識。我們家雖然也有不少塑膠玩具,但我們盡量循環再用,亦減少買不必要的塑膠玩物。就是我家的婆婆(小月奶奶)和姑仔(小月姑姑)也懂得廢物利用,給小月製造不同質感的物品(如蛋盒、咖啡盒、廢紙、豆豆等)去學習,盡量運用減法生活。

另外,很多長輩和父母認為孩子喜歡甚麼就應該多買給他們玩。我認為如果小孩已經有一組火車,那就不需要買多一組同類型的火車了。如果孩子已經有一組疊杯,也就不需要多買一組同類、同玩法的東西。買同類的玩具不但增加雜物,而且因為玩法應該是差不多的,孩子很容易便不會珍惜。

這些絲巾玩法有很多種,小月用它們來跳舞或蓋著頭走來走去。

我通常用蒙特梭利的展示方法去放置留下來的「當季」玩具,讓小月自己可以輕易的拿出來玩和收納。每隔幾個星期,我便會變化一下內容,來增加新鮮感。不過,老實說,小月對玩具沒有太大的興趣,可能是因為她近幾個月比較熱愛大肌肉活動 (gross motor activities),最愛和我們躲貓貓(hide and seek)和跳雞仔舞(the chicken dance),以及做日常生活事 (幫忙煮飯和吸塵),所以玩具櫃有一陣子沒有經歷重大的變更了。

延伸閱讀﹕親子共煮﹕兩歲以下的幼兒也可下廚

書本收納



當小月喜歡上一本書,她一天最少可以讀上三次。讓她曾經怦然心動的書包括﹕「Bears, Bears, Bears」、「小女生上廁所」、「Goodnight Moon 晚安、月亮」和近期的最愛「Snow Snow Snow」。這幾本書,除了Snow, Snow, Snow都已經「下架」回到圖書館了。

書本和玩具一樣,貴精不貴多。我對書本比較有情義結,加上不知道小月會喜歡那些書,我通常會展示較多的書籍(最多15本)讓她去選讀。當我發現她不看某些書時,我便會收起來或還回圖書館。預防勝於治療,為了避免增加家中的雜物,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喜好變化很大,我通常只會到圖書館借書給小月閱讀 (由於我們居住在美國,我只會購買中文書籍)。

這些書都是圖書館賣的二手書,是我去年買的。
近藤建議把所有書籍都拿出來放在地上再作整理。

蒙特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適合讀真實性/像真度高(realistic)的書籍,題材方面不限,但最好不是會講話或穿上衣服的動物 。我個人認為這有點困難做到,因為很多有意義的繪本都有神化了的動物,人的結構也不一定畫得很有比例,所以我給小月的書盡量平衡蒙特梭利理念和現實生活情況。構圖應該美觀,而且包含不同文化內容 (如﹕不同顏色的面孔)。

10-18個月大的幼童通常都很喜歡Flip and Flap的書籍。

經我自己的觀察,我認為3個月至2歲的幼童比較適合厚頁書,這可以避免孩子「破壞」書籍,也比較好翻,減少製造閱讀時不必要的負面情緒。由於我大部份的書籍都是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教育小月愛惜書本和歸還它們特別重要。

小月年紀還小,我選擇的書通常每一頁都只有一至兩句讀白,內容通常圍繞著她感興趣的日常生活和動物世界。
讓孩子參與還書的過程

幼童一般不會識字,也很難透過書脊知道那是甚麼書,所以大部份書本都是以封面向上展示出來,以鼓勵孩子翻閱。我沒有把書本只放在一個區域,原因是因為我們會跟小月在不同的房間互動。一般來說,我們會把書放在辦公室、客廳和睡房。客廳是小月的主要活動區,所以我都會放置較多的書本任她選取。家庭辦公室中的書比較少,我都放在一個小藍子的書供她閱讀。睡房的書最少,只有五本,不然讀到天光都不捨得睡,其中一本是我們家的相本,我把它們放在床邊的櫃子上。每晚睡前,我們都會在床上一起閱讀後才會睡覺。


蒙特梭利認為像真性高的繪本,或有真實照片的圖書對孩子的世界認知有所幫助,
不會讓他們混淆現實和虛幻的東西,影響他們的想像力發展。
書本都放在孩子能夠輕易拿取的地方。

延伸閱讀﹕如何整理幼童讀物

教育幼兒執拾

小月和爸爸一起吸塵。
小月其實很愛做家事,很多時候都會自己清理地方。
雖然小月只有17個月大,但我們都讓她知道我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以及不執拾的後果。小月現在已經懂得把垃圾放到垃圾桶裡,知道鞋是放在鞋櫃,書本讀完要放回書架,玩具要放回原處。為了讓收拾玩具變得容易,我通常都會讓她先執拾,之後再讓她拿更多的玩具出來玩。這樣做可以減少造成大混亂,影響收拾的心情。那小月是不是每次都做到徹底的收拾呢﹖當然不是,作為成人的我也不能完全做到。每當小月做不到的時候,我們便一起收拾,盡量讓她知道東西還是要撿起來才能做別的事情,還有讓她體驗到不執拾的自然後果是會給玩具絆倒的。

小月知道她的鞋子就是放在這兒。

小月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把食物從嬰兒椅掉下去,而且是故意的。她會看著你的眼睛,把食物在你面前表演高空擲物。我現在只會面不改容(不笑不大聲不責罵—反正就是撲克牌臉)對她說不能掉食物,如果再繼續掉我會把食物拿走,並且需要她把食物從地上撿起來去丟棄。小月會撿起食物嗎﹖會,只是需要點時間。我會跟她說﹕「如果你不清理,飯會到處都是,我便要清理沒有法子和你玩。」小月明白嗎﹖她絕對聽得明白。很多時候,她都會在我身旁走來走去裝可愛,示意要我跟她玩,但我只會坐在地上,要求她把東西撿起來,才會陪玩。一般來說,她最後也會把大部份的食物撿起來,雖然不至於很乾淨,但總算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書本推薦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我第一本讀的整理書—斷捨離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英文版)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究竟應該對孩子講甚麼語言? Raising a Multilingual Child in a Montessori Way

我們是三語家庭—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

在生小月之前,就算我和老公都是對方母語的有限公司,我們都是無語不談的。雖然有時候我們不太明白對方講甚麼,會做成很多笑料( 老公在機場說﹕「我唔識得你」但其實想講「我唔捨得你」)和誤會,但溝通上並不困難。生了孩子後,因為擔心小月會混淆廣東話和普通話,又擔心小月以後到學校聽不明白英文,我放棄了用廣東話和她對話,改用普通話和英語。事實上,我雖然能說流利的英語,也能說普通話,但還是帶有口音,不如說母語乾脆和自然。

本想趁工作空檔讀一下有關兒童三語發展的文獻,但原來這方面的研究比我的普通話更有限,後來我只讀到一堆雙語發展的文章作參考,做了一些整理。根據一份2015年的兒童雙語發展研究文獻回顧,孩子從嬰兒期便會分辨不同的語言和聲音,他們可以在同一個時期學習兩種言語,而且不會做成混淆。他們會在大腦中建立不同的「語言系統」,分辦出不同的文法和生字。在幼童階段便可以明白一個東西也有多種的稱呼,舉例說他們知道兔子就是「Rabbit/Bunny」。

當然沒有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天才,沒有後天的栽培,就是多好的材料也會給浪費。要學好一個或多個語言,就是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唱歌和看書,大量接觸文字和會話才能建立好孩子的語言基礎。

父母和照顧者都擔當著教育孩子語言的重要角色,如果自己並不善長講某種語言,最好不要為了讓孩子接觸該語言,而勉強自己,這樣並不能培育出真正的雙語孩子,反而弄巧成拙。父母和照顧者應該盡量採用自己的母語或能操的流利語言去跟孩子談天、讀書、唱歌和遊戲,增加孩子對該語言的興趣和運用。

從小學習雙語的好處
早在1960年代,雙語曾被認為會阻礙兒童語言發展。這種觀念源於錯誤的研究方法,這種理論在當今社會已經完全被推翻。認知神經科學家Laura-Ann Petitto的研究(2015)發現,幼童學習兩至三種語言比只學一種的有優勢,特別在語言、記憶、認知、閱讀能力方面。幼童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亦比成人較大,他們一般會運用到左、右兩邊大腦同時去學習語言,這樣可以加速學習每種語言的效率。雙語孩子為了學習應對不同的語言環境,他們需要多花時間運用前額葉去分辨出用不同的語言去溝通意念,即是所謂懂得「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這種「大腦運動」有利控制情緒和行為,幫助孩子在大腦轉換工作,提升專注和計劃能力。大腦研究更顯示雙語者的大腦灰白層(grey matter)較多,可以有助減緩日後大腦衰退問題,預防腦退化。

聽得懂非講得通
就如幼童在最初能夠先聽得懂「人話」一樣,他們不一定能用講的表達同樣意思。正常來說,大部份孩子的接受性語言(receptive language) 都會比表達性語言(expressive language) 發展得較快,而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某一種語言能力會變得較強,他們能聽、寫、讀和講,但可能只會聽得明白另一種言語,變成所謂的被動雙語者(passive bilingual)。

雙語孩子是否在學習語言上較慢﹖
是的,但不是遲緩(delayed),而且只屬暫時性。多項研究指出雙語孩子會比學習一種語言的孩子在生字和文法發展上較為慢一點,但孩子在大概10歲左右便能達到跟單語孩子一樣的文法水平。就是隨著年紀,孩子在兩種語言上的詞彙會日漸增加,與單語孩子的差異會慢慢收窄,但一般雙語成人的詞彙(在其中一種語言)還是會比單語成人的較少。其實這一點很能夠理解,一日只有24小時,在同時候學習兩種語言當然不可能完全如學習一個語言「專心一致」,加上現代社會要求孩子「多才多藝」,要真正學好多種語言實在不容易。

父母對孩子講多種言語會讓孩子產生語言混淆嗎﹖
有些人認為為了不讓孩子搞亂多種言語,建議父母應採用「一親一語」(One person, One language)的教育方法,就是爸爸說自己母語(如﹕英文),媽媽說自己母語(如﹕中文)。暫時還沒有研究指出,一個人講多種言語會混淆孩子對語言的理解,也沒有證據顯示父母分別只對孩子講一種語言對孩子的雙語發展較為有利。作為成人,我們也會有意識地混合中英文來講話,但我們同時知道那一個生字是中文,那一個字是英文。孩子在學習初期可能會在一句句子當中中英/多語夾雜,但那只是暫時性。也有學者認為多語夾雜並不是問題,並示之為一種優勢,香港中文大兒童雙語研究中心總監在一報導指只要不會造成詞不達意,多語夾雜是一種語言上的互補。

如果父母能有共識,做到一致的「一親一語」或/和「一境一語」,那亦無妨。如果在家中,爸爸只對孩子講流利英語,媽媽只講流利國語,孩子也會自然跟爸爸講英文,和媽媽講中文。如果家中的習慣只講少數語言(Minority Language at Home) (如﹕中文),孩子在外面學校是用大部份人會講的語言(如﹕英文),採用「一境一語」方法,孩子也能分辨出在不同的場合講不同的言語,對兩種語言的發展都有幫助。

發展心理學家Dr. Erika Hoff 在紐約時報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雙語寶寶是這樣說的﹕
Raising a truly bilingual child by Perri Klass, M.D (2017).
注入蒙特梭利概念去學習語言
讀了一日的文獻和文章,我覺得最重要還是跟隨孩子的興趣 (follow the child),建立一個舒適自然的環境去提高她對學習語言的動機。當然,學習語言也是學習一種文化(culture),也是蒙特梭利的主要學習單元。我女兒這麼愛吃、愛煮,或許我應該跟她讀 Yum Yum Dim Sum一書,然後一起做個包子吃掉(experiential learning),先從認識廣東飲食文化開始去學習廣東話。讀完書 (reading)、做好「家事」(practical life skills),還可以手舞足動唱首<齊齊拍>來總結一天(gross motor development)。

在圖書館看到的厚書,或許應該打開來看看。
這本看來也不錯,是一位台裔美藉女作家寫的。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