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擔心子女的精神健康很正常,但是過於擔憂,誤信他人建議,胡亂試治療方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把孩子的健康搞跨,嚴重的導致婚姻危機。故事中的爸爸冷冷說﹕「如果你繼續給我們的孩子吃ritalin,我會和你離婚,而我一定會得到兒子的撫養權。」面對爸爸的責備,老師的壓力,媽媽很傷心,不知道怎樣才可以令兒子「正常」在課室學習,不知道怎樣孩子才會乖乖聽話。老師警告她﹕「或許你的兒子沒有學習障礙,但是你的兒子令我們課室的學生都有障礙學習。」這種苦況可能活生生的出現在很多家庭中,只是孩子不一定有ADHD。
究竟小孩子是頑皮,沒有心讀書,上課不專心,還是有學習障礙,或是真的有「ADHD」呢﹖在精神科和心理學科發達的社會,媒體不斷發放大量有關的負面新聞,有時是抑鬱學生持槍殺人,有時是「ADHD學童增三倍」,一時又「BIOPOLAR學童增三成」,就算不看報紙,到處都有人講「ADD/ADHD」、「PROZAC」、「RITALIN」...每天報紙報導的一大堆巴仙,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些研究數據是如何「科學」的計出來。
甚麼是有效,甚麼是沒有效,沒有根據的我不敢說。我只是覺得我們這個世代事事講求「快!快!快」。今天有甚麼不高興,來一顆Prozac,或是拍幾粒丸仔。小孩子上課不專心本來就很正常,那家小孩能集中精神好好聽老師說完一課﹖那家孩子不愛跑來跑去﹖我以前常常上課都會打呵欠、畫漫畫、發白日夢、跟鄰座同學談天,到現在就快碩士畢業,我有時上課也會雲遊一下...結果,我不是又好好的繼續讀書。不是說反叛難教的孩子一定沒有問題,只是如果小孩只是性格較難專心,比較好動,喜歡說話,比較衝動,他不一定是有學習障礙,或是有ADHD。
父母應該反思一下平日給子女怎樣的教育,甚麼樣的信息,不應該一味只覺得小孩子難教,就覺得他有「問題」,要孩子接受「治療」。父母有否想過自己有沒有在家中樹立榜樣,以身作則教小孩子不要用粗言穢語、暴力去解決問題﹖有與小孩子建立溝通渠道嗎﹖有沒有問問孩子喜歡做甚麼﹖有沒有試過跟他們一起去做他們喜歡的事呢﹖我們不要一開始就認定孩子不會聽,應該想想為甚麼孩子不會聽﹖小孩子的飲食會否有過多的糖份引致他們較活躍﹖不想學習是不是有其他原因﹖還是小孩子本身有很多的能量,需要一些好動的活動來發放一下這些能量呢﹖
無論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社工或是醫生,甚至為人父母,每次覺得小孩子難教時,自己應該想想—「你以前就很聽教聽話嗎﹖」再想想,你自己有給孩子多少時間,多少耐性。不要以為自己多做幾十年人,多讀一點書,就認為自己必然知道小孩子需要甚麼,也不要以為孩子甚麼都不知道,更不要以為我們成人才知道「甚麼是對他們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