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簡

一切從簡
為保障病人隱私,作者於心理學隨筆內並沒有在未經客戶的同意下,放置任何病患的真實故事,所有包含心理治療的故事內容都已經改編,忌對號入座。另外,本人不能在網上隔空治療,所以本網站並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心理諮詢服務,如有需要,請到醫院或診所求診,敬請留意。All the psychotherapy stories are written in ways to protect clients'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acy rights. NO real and identifiable clients' stories are shared on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ir permission. No psychotherapy consultation will be provid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do see your local provider for any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Be a good enough parent

你可能只看到這一秒她專注的玩......

你可能看不到背後的「混亂」

我在一個蒙特梭利群組中常看到讓人驚嘆不已的育兒照片﹕一個個整齊的櫃上面放滿美輪美奐的木製玩具,媽媽和孩子親密的在廚房互動,孩子為自己準備餐飲,媽媽的外表容光煥發,一頭梳理好的頭髮照顧孩子,而孩子打扮得整潔可人,衣物沒有沾上一點污垢......

每當我看到這些照片時,我都會希望那個是自己和小月。在長期缺乏睡眠下,我就連自己的頭髮都未能整理好就要開始新的一天。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咖啡和對自己的關愛,我可能一早就「生存」不下去。

我心底裡知道這些照片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畢竟那是社交媒體。這兒看似無暇,不代表那邊沒有有排山倒海的衣服或碗盤要洗。那一刻看似寧靜的接觸,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天的辛酸和掙扎。沒有父母是完美的,沒有孩子是完美的,更沒有人是完美的。只是有時候,我們總忘了不要比較的簡單道理,加上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的錯覺,我們會不小心墮入愛比較的深坑,對自己、隊友和孩子進行不公平的批判和責備,建立不設實際的期望,結果讓自己身心俱疲,影響與家人和孩子的關係。

我雖然熱愛蒙特梭利教育方針,但我更主張不完美的教養方法,而我相信這兩種理念仍相輔相成。我盡力在有限的身心和經濟資源下做到我能做到的,不刻意要求孩子達到每事完美,也不要求自己當個完美媽媽。我並不會因為沒有做到人家或社會所期望的而覺得挫敗不已,因為我不需要討好他人,我知道我為甚麼做怎麼樣的決定,而我所作的決定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我容許自己犯錯或做了不理想的選擇,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生都不犯錯,我會從錯失中成長,所以我不用怕錯。我容許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而不強行要求她懂得多少東西,或上多少課程,因為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我容許孩子失望 (發脾氣),得不到她想要的每一樣東西,因為孩子沒有法子擁有所有,他們一定要學會面對失望和放開。最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被完美主義支配的人,終日害怕別人不喜歡她,為了不得罪他人而處處迎合他人或說謊,在有需要的時候沒有勇氣跟別人要求幫助,更沒有法子講真心話,以致心中滿是焦慮而得不到平安。

5點擺脫完美家教

先了解自己是否有完美主義
有了意識,才能慢慢改變心態。有些人覺得完美主義好像沒有甚麼大不了,加上完美又跟小心行事、精打細算及做得圓滿掛鉤,一般人都會認為是個好素質。其實完美主義只是個外殼,大部份人看不到箇中怕失誤的焦慮。他們過份注重細節 (包括整潔和秩序),不信任他人,不求助,更不允許錯誤。這類人不但強迫自己做事盡善盡美,也期望他人有一樣的價值觀。當別人行為有所落差,便會加以批評或責怪。如果你甚麼都要最好,或要做到最好,至少在人前要呈現得無缺。思想沒有灰色地帶,只有黑和白,只有做和不做,沒有彈性。如果沒有達到期望便責怪自己和其他人,包括自己和孩子,那你很有可能有完美主義。在臨床工作中,我最常見是「對自己要高的完美主義者」,其次是「對自己及他人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和「對他人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這種人格容易影響到心理健康,嚴重者通常會有憂鬱、焦慮和憤怒的傾向。

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父母尊重孩子,便會想了解孩子的需要,而非要強行改變他們的行為。孩子需要父母引導他們好好討論事情的本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讓雙方了解各人的需要。就是沒有法子完全解法問題,孩子也能感到父母的關心,學懂基本的互相尊重和改善表達能力。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或只責怪孩子「不乖」和「不聽話」,只會讓孩子覺得氣餒和不受尊重。想清楚,你真的想培育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孩子真的不需要很多玩具
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同,就如父母有時也想得到孩子的認同。為了補償沒有在一起的時光,為了博得孩子一笑,很多時候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和長輩不小心便會買得太多。另外就是好心做壞事,為了讓孩子有更多「鍛鍊」的機會,父母或長輩買回來很多大大小小不一的玩具和書籍,希望可以增進孩子某些能力,結果家中變得凌亂不堪,又不見得孩子珍惜。何為買得太多﹖如果孩子的玩具只放著不玩,或甚少觸碰,或是孩子只玩不夠五分鐘便走開,那就是太多。太多的玩具影響孩子的專注能力和創意,讓孩子容易對玩具生厭,或想不出新的方法去玩。長期下去,孩子不會珍惜,只會要求更多玩具,結果家中只會有堆積如山的玩具「殘骸」,做成地球的負擔。

父母請多跟別人講真心話
很多人不願意「家醜往外傳」,但正是很多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困難,讓很多人認為「當父母就是這樣」或是「我做得不夠好」,成就了很多錯誤的概念。如果父母不懂尋求幫助,適當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小孩又怎會學懂相信他人有能力幫到他們呢﹖

容許自己和孩子犯錯
沒有人能不犯錯,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對自己和他人寬容,才有更廣的空間去進步,生活才會有彈性。過份注重秩序和細節,忽略自己和孩子的本質,就算達到目標也不見得一定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要說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