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煩惱﹕ 「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研究生的煩惱﹕ 「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博士生的煩惱﹕「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如果你面臨畢業,又有以上的焦慮實屬正常不過。適量的擔憂可讓學生更用功讀書,以及計劃將來,準備求職或繼續升學。可是,如果因為以上的焦慮,沒有辦法正常用餐 (暴食或胃口大大減少)、睡覺(失眠或過份睡眠)、進行社交活動(足不出戶),你便需要考慮尋求心理輔導,或找個人聊一下。
每年春季一到,診所便多了很多學生因為畢業壓力而求診的個案。對於這些同學因為擔心畢業而出現的暫時性焦慮,我稱作「畢業焦慮」。普遍最初的症狀是失眠或是常常覺得很累,提不起勁,胃口變大或變小,有些同學更可能會皮膚出疹。心理上,有些人變得抑鬱、有些人煩躁、有的容易發怒,有的變得異常緊張,有的人變得沉默。這種臨床性的畢業焦慮不但影響心情,身體健康,日常作息,正常社交,還有機會誘發抑鬱症或其他心理病,所以不容忽視。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常常遇到的一種學生,我叫他們「極端理想工作追求者」。人各有志,有理想本身是件好事,值得鼓勵。可是這類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立刻找到「理想」工作,即是應該要十分喜歡自己的工作,應該十分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應該要充滿意義。最好高人工,好福利,一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做跟興趣相關和自己拿手的事......如果你找到,我會恭喜你,你可能很清楚自己要甚麼,這是你的幸運,但是這個世界大部份人都沒有辨法一下子找到這份完美的理想工作,特別是剛畢業的學生。
第一、二、三、四份工作不理想其實很普遍,沒有辦法一下子找到好工作也很正常。我申請過很多不同的工作,也在不同的時期當過很多不一樣的角色﹕ 家教、研究員、美術老師、會話老師、暑期課老師、大學助教、侍應 、公關 、雜誌記者、行政助理、圖書館服務員、輔導處的櫃檯小姐、心理輔導員 (psychotherapist)、大學講師 ......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大學畢業後,過了七年,我才正式當上臨床心理學家。 七年前,我很希望在醫院工作,現在其實還是很喜歡醫院的工作環境,但我在大學的保健處工作愉快,實在沒有甚麼理由挑剔。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工作環境,但是已經十分接近理想了。理想不一定在你面前,但也不一定遙不可及。現在沒有明確的理想,也不代表以後沒有。現在未能達到,也不代表以後不會。時間、恆心和經驗會把你跟理想拉近。
就是你多厲害優秀,人家也不是一定要請你。我開始申請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會十分氣餒,心中不停想為甚麼人家不請我﹖ 為甚麼沒有回音﹖ 我覺得自己不錯呀。工作了一段時間,回頭想,為甚麼人家一定要請我﹖ 我一定比其他申請者適合這份工作嗎﹖ 就是這些公司不聘用我,這也不一定代表我是個沒有用的人。說不定其他原因也有很多﹕ 人家不請國際學生、有能力的人很多、我需要更多的工作經驗、求職信的內容不夠突出......曾經有個學生擔心找不到工作,變得很憂心,集中不了精神,睡眠也受到影響。我問﹕ 「你申請多少份工作﹖」他說﹕「十份。我收到的只有兩個面試的邀請。」我心想﹕「兩個也不錯。」你想收到多少﹖ 「最好只有一家拒絕。」 這樣的想法不合乎實際狀況,就算你是全校第一的學生,在這世界有這麼多全校第一,為甚麼人家一定要給你這個第一,而不給另位一個第一呢﹖ 後來我問﹕「那如果只有這兩間公司呢﹖」他回說﹕「我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極端理想工作追求者」要特別注意一種思維模式—「沒有人請我是我沒有用。」人家不邀你面試或不顧用你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你沒有用,而可能是你的用處在其他地方。我發現這種學生通常平步青雲,很少給人家拒絕,也很少遇到失敗。另外一個共通點是,這些學生每遇到挫折時都會給家人十分嚴厲的指責,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及不合理,更極為害怕人家拒絕自己。以上這種怕拒絕的心態就是做成焦慮的主要原因。只要多申請工作,多嘗試不同的工作,既不會浪費光陰,也不會餓死,又可以減低畢業時出現的焦慮。不斷的給人家拒絕是給自己最好的磨練。只要多嘗試給人拒絕,才會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然後學會做人要謙卑的道理。謙卑不是沒有自信,謙卑是承應自己不錯,並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
理想可能會隨時間、人生價值觀和環境改變,昨天的理想工作不一定是今天的理想工作。沒有家庭負擔的人,起初可能會選擇常常需要超時、薪水較高的工作。可是,當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些人會改變人生價值的優先次序,放棄高薪厚職,然後選擇較穩定工時的工作,下班後和家人孩子共聚天倫。同時,這個世界也有些人會因為家庭而選擇高薪厚職,犧牲與家人的時間。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價值不一樣,沒有所謂對錯的選擇,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這是一個美貌與智慧並重的職業媽媽說的。如果理想是可以改變的,那又為何執著一時的理想呢﹖
面對現實。只要你願意和已畢業的學長學姐聊一下,你便會發現十個有七個都會抱怨一下自己的工作,十個有七個都不是在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十個有五個都可能在尋找更好的工作。這種生活不理想,但是很正常。這些人接受現實,學會與成長和現實妥協,沒有對不起自己或家人,他們選擇活於當下,盡可能在工作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其實活得很開放和勇敢。對,他們或許會抱怨自己的工作,但是誰不會呢﹖
獻給所有將要畢業的學生。
大學的佳釀
Ordinary people with extraordinary compassion for life, food and people.
一切從簡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一個女大男小的故事
日劇<<今天不上班>>劇照 |
分手並不是憂鬱和焦慮的起因,喜歡上一個年紀比自己年輕的才是。顧慮家人的看法、顧慮朋友的看法、顧慮對方的看法、擔心工作人生步伐不一樣、擔心生兒育女的心態......那個擔心清單長達多頁,坐在對面的我,聽了後也只能點點頭。個人來說,我不會在在此時說出「愛就愛」,「有甚麼好擔憂」的話。如果愛得這麼簡單,她便不會坐在我對面嚎啕大哭了
這時候想起早前看過的一部日劇<<今天不上班>>。故事講述一個30歲的女人面臨人生第一次戀愛,喜歡上的是一個比自己年幼的男子。這故事寫實又生動的描繪女性在30歲時面對的成家立室壓力,笑點很多,劇情輕鬆,不如韓劇看到你心跳加速,蝴蝶在肚子亂飛。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只有歇斯底理的女主角帶著一點點勇氣和男人談戀愛,故事貼近現實。
鏡頭一轉,回到坐在我身旁的她。她擦乾眼淚,冷靜下來。她徐徐的說﹕「嗯......其實......他不在的時候,我真的很想他。」那個他﹖ 分手了的未婚夫﹖ 還是年青男﹖ 我有點混亂。原來是年青男。再問她和這個年青男發展得怎樣﹖ 沒有約會,沒有牽手,沒有性關係,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他喜歡她嗎﹖ 她認真的覺得他是喜歡她的。沒有解釋。
她笑了,我也笑了。
有些女人到了某年紀想結婚,想安定,想生孩子,很合理。這不只是社會「規則」,還有生理壓力。她說﹕「如果我們不合,我又浪費了幾年青春。我已經在另一個男人身上花了八年的時光,我沒有時間,我怕我不能生孩子,我怕生了也沒有力氣去照顧孩子......」不能沒有規劃的過日子,但當手還未牽的時候,便想著七、八年後的日子,這也實在太讓人透不過氣來。戀愛的味道也未品嚐,就先焦急了,難怪吃不好、睡不了、工作不了。不過,不明白的是,如果是有結婚生兒育女壓力,那不是更應該和未婚夫在一起麼﹖ 為甚麼卻想跟年輕男在一起﹖
原來未婚夫跟她從開始到現在分隔兩地,認識雖有八年,但他們最長一起共處的時間只有二個月。用她的邏輯去思考,她的家庭計劃基本上是行不通的。現在遇上年輕男,正是她離開未婚夫的好機會。不管年輕男是否願意,她確切的擺脫了一段對她可有可無的距離戀愛關係。沒有對未婚夫任何的依戀,只有對年輕男壓抑著的情感,他的出現給她一個原因離開,如釋重負之際,卻又牽起另一種心理頭的掙扎,那是一個叫自欺欺人的關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