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inary people with extraordinary compassion for life, food and people.
一切從簡

為保障病人隱私,作者於心理學隨筆內並沒有在未經客戶的同意下,放置任何病患的真實故事,所有包含心理治療的故事內容都已經改編,忌對號入座。另外,本人不能在網上隔空治療,所以本網站並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心理諮詢服務,如有需要,請到醫院或診所求診,敬請留意。All the psychotherapy stories are written in ways to protect clients' confidentiality and privacy rights. NO real and identifiable clients' stories are shared on this website without their permission. No psychotherapy consultation will be provided on this website. Please do see your local provider for any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當喜好變成病態 When passions become pathology
這個星期是美國飲食失調關注周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 Awareness Week),而今年的主題是「我並不知道」(I Have No Idea)。在美國約有八成的十歲小學生怕肥,有九成的大學生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fat talk" (即討論身材肥胖話題)。這些行為不多不少都構成心理壓力,影響正常飲食、社交和心理狀態,更甚影響專注力,妨礙學習和工作。
根據研究數字,全球有70,000,000人口患有飲食失調,而單在美國便有14,000,000人。每5個女性中便有1人患有此症候,而九成女患者都是12到25歲。另外,每10個人當中,便有4人曾患有此症或認識患有此病症的人。在眾多的心理病當中,厭食症 (Anorexia Nervosa) 更是最高死亡率的症候,而節食(dieting)是最常見引致任何飲食失調的原因之一。
飲食失調不歧視性別,不歧視體型。無論你是男是女、有幾重、有多注重健康、有多常運動,你都有機會患上此病。大約八成的暴食症 [又譯作貪食症] (Bulimia Nervosa)患者是女性,而四成的狂食症 (Binge Eating Disorder)患者是男性。
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飲食失調也可以是對「健康飲食」的一種「過份執著」。近幾年,有種特別的飲食失調叫作「健康食品症 (Orthorexia)」。一開始的時候,患者可能只是想減重,變健康,但後來則演變成一種對食物或肥胖的嚴重焦慮。雖然這個心理症狀到現時為止還未正式立入DSM-V (診斷心理病的參考書),但是我在心理診療中已經常常遇到患有此症候的人。這些人通常把食物分為兩種—好食物(good food)和壞食物(bad food),一旦吃到「壞食物」便很內疚和自責,而且會很焦慮和憂鬱。他們會把「好食物」和「乾淨食物」(clean food)常常掛在咀邊,每天花很多時間和精神去想下一餐吃甚麼,也會花很多錢在「健康」的食物上。他們漸漸會不到外用餐,不和其他人社交,因為他們害怕吃了「不知明的食物」。這些人當中,有不少更會只吃「生」(raw)的食物,或只飲蔬果汁(juice cleanse)。任何的節食行為都有四成的機會引致飲食失調,這種把食物二元分化的行為,讓一些人在壓力大的時候狂食「壞食物」,結果造成事後的自責感和焦慮感,形成身心都不舒服。 這種人會因為暴食過後誤以為是壞食物讓他們不舒服,事實是因為心理壓力大和吃過量。
另一種不為人知的飲食失調和肌肉/身體鍛鍊有關,這種狀況男女都有。我發現這種人會常常講以下的生字—fit, lean, muscle或tone,常常都會在節食,不吃某種食物群,還會過量做運動去改善身型 (即是他們口中的減脂和增加肌肉)。這種人,我在健身室遇到特別多。身型、運動和食物變成這類人生活的中心,其他的生活責任 (工作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都會給放在較低的位置,甚至不在範圍內。這些人經常檢查(check)自己的身材,量體重,量脂肪,看鏡子,看自己的身體,甚至會不自覺的觸摸身體。他們總是在比較,他們總覺得鍛鍊和肌肉便是所有。本來是很健康的事,卻變了一種擺脫不了的念頭。在我的眼光看來,這些人變得自我中心,他們的外型成了一切。他們口中說為了健康,但說穿了只是對自我體型的一份過份執著和自戀。
患上任何一種飲食失調都不是一種選擇,它是一種給心理痛楚的反應,沒有人應該因為有飲食問題而受到責備。如果擔心自己、家人或朋友有以上的症狀,可以尋求心理或精神專家的協助,了解是否患有飲食失調。另外,如果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病徵,可到這個網上連結做一個自我檢驗 (英文網站)。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的身體不是裝飾物,你的身體是給你做有益的事情。」除了裝扮自己,你今天用你的身體做了甚麼﹖ 身體只有一個,愛惜自己的身體,好好善用它。沒有身體,你便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美好的事。
更多有關飲食失調的文章﹕
節日恐懼
去健身室的心理關口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貧窮搬走了她的食物
得個肥字
當食物不再是食物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分手不痛才怪
這篇文章不是安撫傷心人的,不要抱有讀完會開心的想法去讀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要告訴你分手總會痛。
她流的眼淚越多,聊天室垃圾桶的衛生紙也堆得越高,我在一旁看了也覺得心痛。我深呼一口氣說﹕「那有對與錯的分手﹖」她說﹕「我覺得他做錯了,他不應該跟我分手,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是唯一一個支持他的人,我們有很多共通點,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也一致。」傻女,如果這些都可以綁起一段關係,然後埋單,那這個世界應該沒有分手這回事。
你們曾經很合拍,你們曾經很恩愛,所以你們曾經在一起。可是他今天選擇離開你,就有他的原因。就算沒有,他也沒有欠你的,沒有人說分手一定要給對方一個解釋。就是有,你聽不進耳朵,你還是覺得他沒有給你合理的解釋。對,他沒有給你想聽的答案,所以在你的眼裡,他做了「錯」的決定,只有你才是「對」的。
他不是奉旨去愛你,為甚麼他不能放手﹖ 對,分手的痛楚讓人傷心欲絕,你食不下,睡不了,想的都是和他的各種過去,他最壞就是了。可是,就是這樣傷心,也不能一定要人家再和你一起。誰說傷心便可以隨心所欲﹖ 你說他讓你沒有選擇,那你真的有給他選擇嗎﹖ 你。沒。有。你給他唯一的選擇是—我。們。要。在。一。起。他不依,你不願,所以繼續糾纏下去,便傷痛(pain)變成痛苦(suffering)。
對,你控制不了這段感情的終結。感情要過去,還是會過去,而你的傷心也一樣總有天會過去。想起你上次傷心的時候嗎﹖你現在還為那件事傷心嗎﹖ 哭了,說了,罵了,勸了,又再哭了......這是30歲的我,寫給20歲的你,祝早日康復。情人節不快樂,不代表以後的日子不快樂。
她流的眼淚越多,聊天室垃圾桶的衛生紙也堆得越高,我在一旁看了也覺得心痛。我深呼一口氣說﹕「那有對與錯的分手﹖」她說﹕「我覺得他做錯了,他不應該跟我分手,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我是唯一一個支持他的人,我們有很多共通點,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也一致。」傻女,如果這些都可以綁起一段關係,然後埋單,那這個世界應該沒有分手這回事。
你們曾經很合拍,你們曾經很恩愛,所以你們曾經在一起。可是他今天選擇離開你,就有他的原因。就算沒有,他也沒有欠你的,沒有人說分手一定要給對方一個解釋。就是有,你聽不進耳朵,你還是覺得他沒有給你合理的解釋。對,他沒有給你想聽的答案,所以在你的眼裡,他做了「錯」的決定,只有你才是「對」的。
他不是奉旨去愛你,為甚麼他不能放手﹖ 對,分手的痛楚讓人傷心欲絕,你食不下,睡不了,想的都是和他的各種過去,他最壞就是了。可是,就是這樣傷心,也不能一定要人家再和你一起。誰說傷心便可以隨心所欲﹖ 你說他讓你沒有選擇,那你真的有給他選擇嗎﹖ 你。沒。有。你給他唯一的選擇是—我。們。要。在。一。起。他不依,你不願,所以繼續糾纏下去,便傷痛(pain)變成痛苦(suffering)。
對,你控制不了這段感情的終結。感情要過去,還是會過去,而你的傷心也一樣總有天會過去。想起你上次傷心的時候嗎﹖你現在還為那件事傷心嗎﹖ 哭了,說了,罵了,勸了,又再哭了......這是30歲的我,寫給20歲的你,祝早日康復。情人節不快樂,不代表以後的日子不快樂。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情人節呈獻﹕ 15分鐘巧克力草莓 Chocolate Covered Strawberries
絕對可以自己做的情人節美點。 |
今年想做別的,不做蛋糕。Honey K喜歡吃草莓,我也喜歡,於是便動手做了一堆巧克力草莓,效果不錯,甜度剛好。送人的話,只要放在巧克力盒,加上卡片,便是一份很有心意的情人節禮物。就算不是情人節,晚飯後吃上一、兩粒也是一個剛好的甜點。
Honey K,情人節快樂,以後也要繼續讓我啊,我會補償你的。
材料﹕
新鮮草莓 9粒
巧克力粒 約1杯 (我用了 Ghirardelli 60% cacao bittersweet chocolate)
*想再fancy點,可加入約1茶匙磨碎的橙皮在巧克力中
份量﹕
9粒 (長長久久)
方法﹕
1. 洗淨草莓,最好預先用水泡個半小時,去掉草莓上面的枝葉部份,然後用廚房紙擦乾水份。把一個用來放巧克力草莓的盆子放冰箱冷卻。
用廚房紙把草莓擦乾。 |
我用了平時用來烤餅乾的cookie sheet。 |
2. 把巧克力加熱。我太懶的關係,我把它們直接放微波爐叮30秒,用湯匙攪一攪,然後再加熱30秒,再攪一攪,巧克力粒變成巧克力漿。
1杯分量的巧克力粒 |
第一次加熱30秒後,一定要從微波爐拿出來攪一攪。 |
第二次加熱後出來的樣子,只要再攪一攪便會變成下圖軟滑的巧克力漿。 |
4. 把牛油紙放在預先冷卻了的烤盆上,然後把草莓沾上巧克力漿,再放在盆子上。
我因為不想弄到滿手都是巧克力漿,我把竹簽穿在草莓中央,再把草莓沾上巧克力漿。 |
把它們放冰箱(fridge)冰個十分鐘便可以立即食用。 |
同場加影其他巧克力食譜﹕
女神巧克力
無麩巧克力蛋糕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畢業焦慮 Graduation Anxiety
大學生的煩惱﹕ 「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研究生的煩惱﹕ 「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博士生的煩惱﹕「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如果你面臨畢業,又有以上的焦慮實屬正常不過。適量的擔憂可讓學生更用功讀書,以及計劃將來,準備求職或繼續升學。可是,如果因為以上的焦慮,沒有辦法正常用餐 (暴食或胃口大大減少)、睡覺(失眠或過份睡眠)、進行社交活動(足不出戶),你便需要考慮尋求心理輔導,或找個人聊一下。
每年春季一到,診所便多了很多學生因為畢業壓力而求診的個案。對於這些同學因為擔心畢業而出現的暫時性焦慮,我稱作「畢業焦慮」。普遍最初的症狀是失眠或是常常覺得很累,提不起勁,胃口變大或變小,有些同學更可能會皮膚出疹。心理上,有些人變得抑鬱、有些人煩躁、有的容易發怒,有的變得異常緊張,有的人變得沉默。這種臨床性的畢業焦慮不但影響心情,身體健康,日常作息,正常社交,還有機會誘發抑鬱症或其他心理病,所以不容忽視。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常常遇到的一種學生,我叫他們「極端理想工作追求者」。人各有志,有理想本身是件好事,值得鼓勵。可是這類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立刻找到「理想」工作,即是應該要十分喜歡自己的工作,應該十分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應該要充滿意義。最好高人工,好福利,一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做跟興趣相關和自己拿手的事......如果你找到,我會恭喜你,你可能很清楚自己要甚麼,這是你的幸運,但是這個世界大部份人都沒有辨法一下子找到這份完美的理想工作,特別是剛畢業的學生。
第一、二、三、四份工作不理想其實很普遍,沒有辦法一下子找到好工作也很正常。我申請過很多不同的工作,也在不同的時期當過很多不一樣的角色﹕ 家教、研究員、美術老師、會話老師、暑期課老師、大學助教、侍應 、公關 、雜誌記者、行政助理、圖書館服務員、輔導處的櫃檯小姐、心理輔導員 (psychotherapist)、大學講師 ......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大學畢業後,過了七年,我才正式當上臨床心理學家。 七年前,我很希望在醫院工作,現在其實還是很喜歡醫院的工作環境,但我在大學的保健處工作愉快,實在沒有甚麼理由挑剔。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工作環境,但是已經十分接近理想了。理想不一定在你面前,但也不一定遙不可及。現在沒有明確的理想,也不代表以後沒有。現在未能達到,也不代表以後不會。時間、恆心和經驗會把你跟理想拉近。
就是你多厲害優秀,人家也不是一定要請你。我開始申請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會十分氣餒,心中不停想為甚麼人家不請我﹖ 為甚麼沒有回音﹖ 我覺得自己不錯呀。工作了一段時間,回頭想,為甚麼人家一定要請我﹖ 我一定比其他申請者適合這份工作嗎﹖ 就是這些公司不聘用我,這也不一定代表我是個沒有用的人。說不定其他原因也有很多﹕ 人家不請國際學生、有能力的人很多、我需要更多的工作經驗、求職信的內容不夠突出......曾經有個學生擔心找不到工作,變得很憂心,集中不了精神,睡眠也受到影響。我問﹕ 「你申請多少份工作﹖」他說﹕「十份。我收到的只有兩個面試的邀請。」我心想﹕「兩個也不錯。」你想收到多少﹖ 「最好只有一家拒絕。」 這樣的想法不合乎實際狀況,就算你是全校第一的學生,在這世界有這麼多全校第一,為甚麼人家一定要給你這個第一,而不給另位一個第一呢﹖ 後來我問﹕「那如果只有這兩間公司呢﹖」他回說﹕「我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極端理想工作追求者」要特別注意一種思維模式—「沒有人請我是我沒有用。」人家不邀你面試或不顧用你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你沒有用,而可能是你的用處在其他地方。我發現這種學生通常平步青雲,很少給人家拒絕,也很少遇到失敗。另外一個共通點是,這些學生每遇到挫折時都會給家人十分嚴厲的指責,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及不合理,更極為害怕人家拒絕自己。以上這種怕拒絕的心態就是做成焦慮的主要原因。只要多申請工作,多嘗試不同的工作,既不會浪費光陰,也不會餓死,又可以減低畢業時出現的焦慮。不斷的給人家拒絕是給自己最好的磨練。只要多嘗試給人拒絕,才會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然後學會做人要謙卑的道理。謙卑不是沒有自信,謙卑是承應自己不錯,並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
理想可能會隨時間、人生價值觀和環境改變,昨天的理想工作不一定是今天的理想工作。沒有家庭負擔的人,起初可能會選擇常常需要超時、薪水較高的工作。可是,當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些人會改變人生價值的優先次序,放棄高薪厚職,然後選擇較穩定工時的工作,下班後和家人孩子共聚天倫。同時,這個世界也有些人會因為家庭而選擇高薪厚職,犧牲與家人的時間。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價值不一樣,沒有所謂對錯的選擇,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這是一個美貌與智慧並重的職業媽媽說的。如果理想是可以改變的,那又為何執著一時的理想呢﹖
面對現實。只要你願意和已畢業的學長學姐聊一下,你便會發現十個有七個都會抱怨一下自己的工作,十個有七個都不是在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十個有五個都可能在尋找更好的工作。這種生活不理想,但是很正常。這些人接受現實,學會與成長和現實妥協,沒有對不起自己或家人,他們選擇活於當下,盡可能在工作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其實活得很開放和勇敢。對,他們或許會抱怨自己的工作,但是誰不會呢﹖
獻給所有將要畢業的學生。
大學的佳釀
研究生的煩惱﹕ 「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博士生的煩惱﹕「畢業後應該做甚麼﹖」
如果你面臨畢業,又有以上的焦慮實屬正常不過。適量的擔憂可讓學生更用功讀書,以及計劃將來,準備求職或繼續升學。可是,如果因為以上的焦慮,沒有辦法正常用餐 (暴食或胃口大大減少)、睡覺(失眠或過份睡眠)、進行社交活動(足不出戶),你便需要考慮尋求心理輔導,或找個人聊一下。
每年春季一到,診所便多了很多學生因為畢業壓力而求診的個案。對於這些同學因為擔心畢業而出現的暫時性焦慮,我稱作「畢業焦慮」。普遍最初的症狀是失眠或是常常覺得很累,提不起勁,胃口變大或變小,有些同學更可能會皮膚出疹。心理上,有些人變得抑鬱、有些人煩躁、有的容易發怒,有的變得異常緊張,有的人變得沉默。這種臨床性的畢業焦慮不但影響心情,身體健康,日常作息,正常社交,還有機會誘發抑鬱症或其他心理病,所以不容忽視。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常常遇到的一種學生,我叫他們「極端理想工作追求者」。人各有志,有理想本身是件好事,值得鼓勵。可是這類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立刻找到「理想」工作,即是應該要十分喜歡自己的工作,應該十分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應該要充滿意義。最好高人工,好福利,一周工作不超過40小時,做跟興趣相關和自己拿手的事......如果你找到,我會恭喜你,你可能很清楚自己要甚麼,這是你的幸運,但是這個世界大部份人都沒有辨法一下子找到這份完美的理想工作,特別是剛畢業的學生。
第一、二、三、四份工作不理想其實很普遍,沒有辦法一下子找到好工作也很正常。我申請過很多不同的工作,也在不同的時期當過很多不一樣的角色﹕ 家教、研究員、美術老師、會話老師、暑期課老師、大學助教、侍應 、公關 、雜誌記者、行政助理、圖書館服務員、輔導處的櫃檯小姐、心理輔導員 (psychotherapist)、大學講師 ......有成功的,有失敗的,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大學畢業後,過了七年,我才正式當上臨床心理學家。 七年前,我很希望在醫院工作,現在其實還是很喜歡醫院的工作環境,但我在大學的保健處工作愉快,實在沒有甚麼理由挑剔。雖然不是「最理想」的工作環境,但是已經十分接近理想了。理想不一定在你面前,但也不一定遙不可及。現在沒有明確的理想,也不代表以後沒有。現在未能達到,也不代表以後不會。時間、恆心和經驗會把你跟理想拉近。
就是你多厲害優秀,人家也不是一定要請你。我開始申請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會十分氣餒,心中不停想為甚麼人家不請我﹖ 為甚麼沒有回音﹖ 我覺得自己不錯呀。工作了一段時間,回頭想,為甚麼人家一定要請我﹖ 我一定比其他申請者適合這份工作嗎﹖ 就是這些公司不聘用我,這也不一定代表我是個沒有用的人。說不定其他原因也有很多﹕ 人家不請國際學生、有能力的人很多、我需要更多的工作經驗、求職信的內容不夠突出......曾經有個學生擔心找不到工作,變得很憂心,集中不了精神,睡眠也受到影響。我問﹕ 「你申請多少份工作﹖」他說﹕「十份。我收到的只有兩個面試的邀請。」我心想﹕「兩個也不錯。」你想收到多少﹖ 「最好只有一家拒絕。」 這樣的想法不合乎實際狀況,就算你是全校第一的學生,在這世界有這麼多全校第一,為甚麼人家一定要給你這個第一,而不給另位一個第一呢﹖ 後來我問﹕「那如果只有這兩間公司呢﹖」他回說﹕「我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極端理想工作追求者」要特別注意一種思維模式—「沒有人請我是我沒有用。」人家不邀你面試或不顧用你的原因有很多,不是你沒有用,而可能是你的用處在其他地方。我發現這種學生通常平步青雲,很少給人家拒絕,也很少遇到失敗。另外一個共通點是,這些學生每遇到挫折時都會給家人十分嚴厲的指責,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及不合理,更極為害怕人家拒絕自己。以上這種怕拒絕的心態就是做成焦慮的主要原因。只要多申請工作,多嘗試不同的工作,既不會浪費光陰,也不會餓死,又可以減低畢業時出現的焦慮。不斷的給人家拒絕是給自己最好的磨練。只要多嘗試給人拒絕,才會明白一山還有一山高,然後學會做人要謙卑的道理。謙卑不是沒有自信,謙卑是承應自己不錯,並欣然接受自己的不足。
理想可能會隨時間、人生價值觀和環境改變,昨天的理想工作不一定是今天的理想工作。沒有家庭負擔的人,起初可能會選擇常常需要超時、薪水較高的工作。可是,當有了家庭和孩子,有些人會改變人生價值的優先次序,放棄高薪厚職,然後選擇較穩定工時的工作,下班後和家人孩子共聚天倫。同時,這個世界也有些人會因為家庭而選擇高薪厚職,犧牲與家人的時間。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價值不一樣,沒有所謂對錯的選擇,只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這是一個美貌與智慧並重的職業媽媽說的。如果理想是可以改變的,那又為何執著一時的理想呢﹖
面對現實。只要你願意和已畢業的學長學姐聊一下,你便會發現十個有七個都會抱怨一下自己的工作,十個有七個都不是在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十個有五個都可能在尋找更好的工作。這種生活不理想,但是很正常。這些人接受現實,學會與成長和現實妥協,沒有對不起自己或家人,他們選擇活於當下,盡可能在工作找到存在感和歸屬感,其實活得很開放和勇敢。對,他們或許會抱怨自己的工作,但是誰不會呢﹖
獻給所有將要畢業的學生。
大學的佳釀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一個女大男小的故事
![]() |
日劇<<今天不上班>>劇照 |
分手並不是憂鬱和焦慮的起因,喜歡上一個年紀比自己年輕的才是。顧慮家人的看法、顧慮朋友的看法、顧慮對方的看法、擔心工作人生步伐不一樣、擔心生兒育女的心態......那個擔心清單長達多頁,坐在對面的我,聽了後也只能點點頭。個人來說,我不會在在此時說出「愛就愛」,「有甚麼好擔憂」的話。如果愛得這麼簡單,她便不會坐在我對面嚎啕大哭了
這時候想起早前看過的一部日劇<<今天不上班>>。故事講述一個30歲的女人面臨人生第一次戀愛,喜歡上的是一個比自己年幼的男子。這故事寫實又生動的描繪女性在30歲時面對的成家立室壓力,笑點很多,劇情輕鬆,不如韓劇看到你心跳加速,蝴蝶在肚子亂飛。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只有歇斯底理的女主角帶著一點點勇氣和男人談戀愛,故事貼近現實。
鏡頭一轉,回到坐在我身旁的她。她擦乾眼淚,冷靜下來。她徐徐的說﹕「嗯......其實......他不在的時候,我真的很想他。」那個他﹖ 分手了的未婚夫﹖ 還是年青男﹖ 我有點混亂。原來是年青男。再問她和這個年青男發展得怎樣﹖ 沒有約會,沒有牽手,沒有性關係,甚麼都沒有發生過。他喜歡她嗎﹖ 她認真的覺得他是喜歡她的。沒有解釋。
她笑了,我也笑了。
有些女人到了某年紀想結婚,想安定,想生孩子,很合理。這不只是社會「規則」,還有生理壓力。她說﹕「如果我們不合,我又浪費了幾年青春。我已經在另一個男人身上花了八年的時光,我沒有時間,我怕我不能生孩子,我怕生了也沒有力氣去照顧孩子......」不能沒有規劃的過日子,但當手還未牽的時候,便想著七、八年後的日子,這也實在太讓人透不過氣來。戀愛的味道也未品嚐,就先焦急了,難怪吃不好、睡不了、工作不了。不過,不明白的是,如果是有結婚生兒育女壓力,那不是更應該和未婚夫在一起麼﹖ 為甚麼卻想跟年輕男在一起﹖
原來未婚夫跟她從開始到現在分隔兩地,認識雖有八年,但他們最長一起共處的時間只有二個月。用她的邏輯去思考,她的家庭計劃基本上是行不通的。現在遇上年輕男,正是她離開未婚夫的好機會。不管年輕男是否願意,她確切的擺脫了一段對她可有可無的距離戀愛關係。沒有對未婚夫任何的依戀,只有對年輕男壓抑著的情感,他的出現給她一個原因離開,如釋重負之際,卻又牽起另一種心理頭的掙扎,那是一個叫自欺欺人的關口。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無麩椰香巧克力餅干 Gluten Free Coconut Chocolate Cookies
![]() |
巧克力濃郁的無麩餅乾 |
這個餅干特別適合配上一杯冷牛奶,吃起來像吃Oreo一樣。
材料﹕
份量﹕ 12片
椰子粉 3湯匙
蛋 1 隻
無糖可可粉 1/4杯
椰子油* 1/3杯
蔗糖 2/3杯
香草精油 1茶匙
蘇打粉 1/4茶匙
巧克力粒 1/3杯
核桃 少許 (作裝飾用)
*可用奶油代替,但椰子味會相對減少。
方法:
1. 預熱烤箱至350度F。
2. 把椰子油和糖用攪拌器(Kitchen Aid or hand held mixer)打在一起。
3. 加入香草精油和蛋,然後再用攪拌器打至拌勻。
4. 把椰子粉、可可粉、蘇打粉篩進濕的材料中,再加入巧克力粒,然後用攪拌器打至成麵團。
5. 用兩支更把麵團弄成一個個直徑約3cm的小球狀,放在烤盆上,喜歡加上核桃的可以在小圓球上輕輕壓上一片,最後放入烤箱烤12分鐘-15分鐘至熟透。(我烤了12分鐘。)
6. 冷卻5-10分鐘後便可以食用。
其他巧克力餅乾﹕ 雙重巧克力手工餅乾
其他無麩餅乾﹕ 無麩檸檬杏仁餅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節日恐懼 Holiday Terror
![]() |
她說﹕「我沒有辦法回家,我害怕那些假日餅乾。」 |
十一、二月是心理治療的「旺季」。在我辦公室中,進進出出的,都開始擔心著假日到來。這種恐懼給思想和行為帶來負擔,一些人沒有法子冷靜下來,想到的都是「最恐怖」的事,又有些人開始哭起來,更有些人因為要回家過節而出現恐慌發作 (panic attacks),透不到氣,覺得要死一樣....各式各樣的恐懼,如黑洞吞噬著他們......
「我只要一回家,我便不能做自己了,我要假猩猩的裝起來,好累。」
「我只要一吃,我便停不了下來。」
「我只要回家,我便不能暴食了。」
「他們都不給我吃,然後又對我評頭論足,很辛苦,我透不到氣。」
「他們會問我最近怎樣,我不想講自己的事,好煩。」
「他們只要見到我,便叫我增肥/減肥.....我快受不了。」
這些人的恐懼源於多個地方, 但概括來說,有些人怕失控、有些人怕出羞、有些人怕失敗、有些人怕人家的看法、有些人怕肥、又有些人怕自己一個人......害怕,讓這些人無法如常人一樣享受節日的氣氛,他/她們只想躲得遠遠的,變得很小很小,最好沒有人發現他/她們。
飲食失調,又遇上抑鬱和焦慮,這種心理負擔不是常人可以理解。光叫這些人「吃」、「不吃」或「不要害怕」,而不考慮他/她們的心理掙扎,只會讓他/她們的病情變本加厲,迫使大家發生口角和感到難過,影響節日聚會的氣氛。另外,就是關心這些病患,最好也不要一開口便問東問西,例如﹕「你好像肥/瘦了。」、「你最近有沒有嚴食/暴食﹖」、「你幾重﹖」......這樣問只會嚇怕他/她們,讓他/她倍感社交壓力,繼而不想和大家交流和正常用餐。如果出於關心,想了解怎樣幫他/她們,可以先找個單獨機會問他/她們是否願意聊這些進食問題,再問他/她們的近況,這樣可以讓他/她們告訴你他/她們的想法,或甚麼對他/她們有幫助,他/她們亦會覺得受到尊重, 然後便會覺得壓力相對變小,有助病況。
每個病患的心情不一樣,需要的幫助也不樣,實在是須要了解才能對症下藥。簡單舉個例子,有些病患會喜歡在節日中自己拿食物,無論多或少,都要自己掌握。對於他/她們來說,只要能自己控制,他/她們便能安然過度節日。但是,有些病患會希望家人或朋友幫他/她們取食物,然後機械式的把食物吃掉。這類人通常有很大的飲食焦慮,對他/她們而言,只要不用他/她去想或做決定,他/她們便能把食物吃掉。另外,有些人不喜歡家人不停叫他/她們吃東西,這會讓他/她們覺得很困擾。我的建議是問過一次,對方拒絕,便不要再問。每個人的治療進展不一樣,而飲食失調屬於長時間的病(long-term illness),我建議家人朋友勿過於急切,給病患在假日一點呼吸的空間,不然容易弄巧成拙,讓病患更討厭和其他人相處,影響家庭朋友關係和正常進食。
最後,不論你是否有飲食失調,如果你對節日感到焦慮,請好好跟你的輔導員/社工/心理學家/ 精神科醫生討論你的心理困擾,共同建立一個對抗假日焦慮的方案,然後嘗試在假日執行建議。請記緊康復是需要時間的,就是假日的時候沒有辦法正常用餐或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也不代表切底失敗,別因為一天的恐懼,而放棄繼續康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