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香蒜蕃茄燜雞肉 Cherry Tomatoes Chicken


簡單的一鍋料理讓忘碌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家嘗嘗營養十足的晚餐!

一鍋料理是我在上班天最愛做的料理,方便簡單又快,Honey K更可以洗少一點鍋子和廚具。我自從在祖宜老師的部落格學會了煮這道菜後,這鍋料理便常常成為我們的家常菜。祖宜老師教的方法是用烤箱烤的,我頭幾次做也是用這個方法,但後來回到香港家,沒有烤箱之下,就想出用以下的方法煮這道菜。這道菜很開胃,所需的材料不多,我用冰鮮雞腿肉煮出來的肉也是嫩嫩的,秘訣就是慢火烹調。Honey K當然覺得很可口,他往往配著兩大碗飯吃,而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弟弟也覺得很好吃,他說他自己可以跟米飯吃上一大盆。


配上一份主食便是一個平衡的晚餐,這天我煮了紅藜麥(quinoa)。

份量﹕ 
3-4人份

主要材料﹕ 
雞腿肉 (Chicken thighs) 5大片
羅勒 (Sweet Basil)2杯
蒜頭 (Garlic) 6-8 大粒
*大粒的車厘茄 (Cherry Tomatoes)10 粒
*沒有的話,可以用多一點的小車厘茄(約20粒)代替。如果沒有新鮮番茄,可以用罐頭切粒蕃茄。

我用過小車厘茄、大車厘茄、一般大蕃茄和罐頭蕃茄,味道其實不會差太多,不過賣相會不樣。



這是從玲惠姐家的花園採下來的羅勒,新鮮得香極了。

調味料﹕ 
橄欖油 2湯匙
蕃茄膏 (Tomatoes Paste) 3大湯匙
鹽 適量
黑胡椒 適量
糖 1湯匙
**Cayenne Pepper 1 茶匙
**此材料辛辣,不好辣可以不用。

方法﹕
1.洗淨雞腿肉,用廚房紙吸乾雞腿肉的水份。
2.  用中火把鍋中的橄欖油加熱後,放入雞腿肉,在雞肉兩面灑上鹽和黑胡椒,可以加多一點。把雞肉煎至微金黃色。


3. 在煎雞肉的時候,把車厘茄洗淨,然後切開一半。


4. 把蒜頭去皮,拍一拍以出味。

蒜頭有很多維生素,是抗菌的食材,也是把這一鍋料理弄得香香的秘密。
5. 待雞肉兩面都煎過後,加入蕃茄、蒜頭和1杯半的羅勒,用中火煮至出水和看到小氣泡後,可以轉用小火燜個半小時。比較大片的羅勒可以用手撕至小一點。

隨意把蕃茄、蒜頭和羅勒放在有空間的地方,沒有位置時放在雞肉上也沒有問題。

6. 看到以下的情況時,可以轉小火,加入蕃茄膏和糖(以及隨個人喜好加入Cayenne Pepper),慢慢燜。這個時候,可以去洗澡或休息一下,又或者煮其他的菜。



7. 吃之前,用大火收水,加入餘下來的羅勒,然後便可以食用。這鍋雞可以配飯、意粉或其他穀物。

在煮熟後,加入餘下的羅勒,這道菜色香味俱全。
為了配這個蕃茄燜雞肉,我在燜雞的時候,用電鍋煮了紅藜麥(Red Quinoa)。紅藜麥是高蛋白質和高纖的穀類植物,是歐美的養生主食之一,煮法十分簡單,水和紅藜麥的比例為2:1。

我在旁邊放了一點沙拉菜,這個可有可無。


紅藜麥的飯鍋烹調方法﹕
1. 先把一杯的紅藜麥用水洗一下。
2. 把紅藜麥加入電(飯)鍋,以及一杯水和一杯雞湯,像煮飯一樣按鈕煮至熟後便可以食用。一般煮的時間為20分鐘。

顏色豐富,食慾也會大增。

把蕃茄雞放在紅藜麥上伴著吃,幸福的味道就這樣洋溢著。
這是之前用烤箱做出來的版本,烤過的蒜真的很好吃。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當食物不再只是食物




當食物不只是食物,當吃不再只是吃。食物牽起百般的情感,激起了動盪的情緒,飯桌上只有讓人失落的食物,吃變得很辛苦,人也變得痛苦無比,一餐飯引起了萬丈風浪。

到新公司上班三星期,我和飲食失調病患已吃了早、午、晚三餐,每一餐大家都需要很多力量,因為真的不是像平日吃飯那麼簡單。不同體態的病人,差不多的症狀,不同形式的抗拒,他們和食物的關係複雜得讓人感到困擾。眼前沒有奶油和果醬的的吐司讓其中一個病患想起被拒絕,豆腐和沒有對胃的沙拉醬又使另一個女生覺得給營養師忽略......有些病患形容自己是「機械式」的吃,有些病患則因為食物的質感而拒絕吃,另外有一些則拿了一大堆食物,然後不吃......形形式式,千奇百怪的吃法,不問多一點,實在沒有法子了解箇中的故事。

大部份的病患者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目無表情的他不吃殿粉質,不吃糖,一天中大部份的時候都想著食物和運動,甚麼可以吃,甚麼不可以吃,他要控制,他要完美。她在健身中心工作,男朋友是健身教練,如果她一天不運動上兩個小時或是只是散步,她男友就說她懶惰。她有時候吃上幾片比薩或整包的薯片,又有時候她兩餐不吃,甚至把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幾下就吐出來,因為她怕肥,更怕失控和失敗,還有她感到無限的羞恥感(shame)。她男友說她沒有飲食失調,只是她轉牛角尖和懶運動。聽到這種否定他人情感(invalidating)的話,我為客人感到難過和生氣,腦海中很想說這種人真的很可惡。不過,其實他們只是不明白飲食失調的人有多難過。

患上飲食失調的人活得很痛苦,有很多秘密,有很多苦衷。如果你或有朋友家人,常常因為吃飯而感到精神上的困擾,自我主觀的覺得很肥,嚴重的控制卡路里的攝取量,有崔吐(扣喉)、暴食、咀嚼食物後會吐出來或濫用排水丸和減肥藥的習慣,晚上起來吃大量的食身,或過量運動以「保持體態」,而這些思想行為影響到你或朋友家人的日常工作、社交、學習、認知等,我希望你或他們會找專業的醫生、輔導員、社工、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求助,並和食物重建良好健康的關係。

飲食失調可以是一個漫長的抗爭,有機會引致病患者死亡,及早接受心理治療康復的機會很高。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 。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比上play group更重要的事情


幾位香港朋友問我幼兒「讀」play group是不是很重要,我給他們的回應是—不是最重要。就好似錢一樣,錢可以幫你買東買西,但錢不能買給你快樂。錢重要麼﹖重要,但不是最重要。錢只是一個途徑讓你得到生活上的安穩,它並非人生的主角,很多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指出錢與快樂指數沒有直接的關係。上play group一樣,你希望子女上play group是因為希望子女能在其中得到啟發,給他們社交學習的機會,幫你照顧小孩子一段時間,讓小孩子有良好的身心發展,但其實這樣的服務,做父母的你一樣可以給你的子女。我不知道上play group的孩子日後會怎樣,但是我知道有父母在身邊照顧的孩子,並與孩子成功建立「安全的依附」(secure attachment)比較能預測孩子將來的成就,對孩子的學習和人際關係有莫大的正面影響。這些安全依附型的小孩通常比較專心,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同感心和自信,以及比較少的行為問題,我不知道play group能否給予孩子這些能力。

或許做人父母的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時間,要上班,要應酬,要教仔,要維繫婚姻,又要「顧家」,所以你的幼兒要上play group。或許你會覺得自己不懂得管教,又或許是沒有耐性教,所以你的幼兒要上play group。或許你身邊的父母的小孩都要上play group,你抱著人去你又去的心態,所以你的幼兒要上play group。或許你有育兒的壓力,又有投資的心態,認為起步點要早,不然會跑輸個大市,所以你的幼兒要上play group。或許你住的城市叫香港,「幾乎」人人都去,所以你的幼兒要上play group。又或許你好不容易才有個私人時間,你希望可以休息一下,飲杯小酒,和朋友聚餐,最好和伴侶有定期的約會,然後打機或看電視,最後抱頭大睡一下。教育兒女,你覺得很花精神和時間。不是他們不重要,只是既然每日在外奔馳,你有個原因給你自己去減少和子女相處的時候,「我日做夜做都是為個家,為甚麼回家都不能hea下,為甚麼一定要和子女一起﹖」沒有時間,但又想子女有成就,所以你個子女一定要上play group。你有你的原因,我未必能體會,但我明白你有苦自己知。畢竟做全職父母實在不容易,大家都要糊口及供書教學,做父母的確很辛苦。

我並不反對送孩子上play group,畢竟現在大部份的孩子都是獨子獨女,平日社交機會不多,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可以增加和他人互動的機會。父母送子女上play group都是希望他們能有良好的發展,日後讀到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生活安樂,平步青雲,這種心態沒有錯。我的立場只是不要以為送孩子上play group就會贏在起跑線,不去讀就會輸,這樣的心態不要得。我認為讓play group或傭人在幼兒期取代父母重要的角色才是孩子輸在起跑線的重要成因。起跑線在於父母和子女早期建立的關係,錯過了重要的時刻去建立secure attachment,錯過了和孩子玩樂的時候,回憶便留白了。

我最近讀了台灣<<康健>>雜誌一篇文章,是盧蘇偉老師的專欄,題目為「怎樣激勵孩子主動學習﹖」我在這裡大力推薦各位做人父母的去一讀。我雖然不是父母,但和姪女貝頤相處期間,我體會到盧老師所寫的種種心態﹕

「如果我沒有機會學習當父母,我永遠難體會父母接受我的過程,也難體諒他們曾經做得不夠好的許多事情,父母這角色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歷程......」

自我的體會﹕ 和貝頤玩時很累,有時候也很悶,一個征服老虎的遊戲玩幾百次,但我還是玩。原來做人姑媽都可以很累,我很難想像做父母的會有多辛苦。就是她有時候有幾頑皮,我罰完她後,還是會原諒她,愛她,再和她一起玩。愛和管教就是父母接受兒女的過程。

貝頤用Power打敗想吃她的怪獸和老虎。

成功征收老虎。
「從小沒有和孩子培養共同的興趣,孩子長大了找自己的朋友和樂趣,很自然的和父母越走越遠......」

自我的體會﹕ 我和貝頤在一起的時候都會玩一下煮飯,真的假的都玩,這樣使我想起小時候和姑姑和麻麻一起玩家家酒和做果凍的小事情。現在長大了,我十分喜歡煮飯,更會向麻麻請教和與姑姑分享心得。我媽媽一向不煮飯,所以她負責吃。

這是我和貝頤一起做的豆漿,現在都在姑姑、Kathryn姐姐和媽媽的肚子裡。

「以現實的投資角度,生養孩子絕對賠本,但以生命學習的成長觀點,生養孩子、陪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歷程,是無價的資產......」

自我的體會﹕ 有個孩子在身邊是種福氣,看著貝頤每天的成長,和她唱唱歌,跳跳舞,做做瑜伽,畫畫畫,做手作,煮煮飯,玩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和躲貓貓等等,甚至罰她到壞壞角 (naughty corner)到一起大叫「貝頤加油、姑媽加油」,我這個做姑媽的十分快樂。

貝頤擺出很漂亮的瑜伽姿勢。

貝頤說自己是小黃瓜,我們在包貝頤壽司卷。

做父母的你們不要錯失和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大了,你想要的不在身邊,那時候後悔也太遲,歲月是不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