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做個不完美的父母 Be a good enough parent

你可能只看到這一秒她專注的玩......

你可能看不到背後的「混亂」

我在一個蒙特梭利群組中常看到讓人驚嘆不已的育兒照片﹕一個個整齊的櫃上面放滿美輪美奐的木製玩具,媽媽和孩子親密的在廚房互動,孩子為自己準備餐飲,媽媽的外表容光煥發,一頭梳理好的頭髮照顧孩子,而孩子打扮得整潔可人,衣物沒有沾上一點污垢......

每當我看到這些照片時,我都會希望那個是自己和小月。在長期缺乏睡眠下,我就連自己的頭髮都未能整理好就要開始新的一天。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咖啡和對自己的關愛,我可能一早就「生存」不下去。

我心底裡知道這些照片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畢竟那是社交媒體。這兒看似無暇,不代表那邊沒有有排山倒海的衣服或碗盤要洗。那一刻看似寧靜的接觸,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天的辛酸和掙扎。沒有父母是完美的,沒有孩子是完美的,更沒有人是完美的。只是有時候,我們總忘了不要比較的簡單道理,加上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的錯覺,我們會不小心墮入愛比較的深坑,對自己、隊友和孩子進行不公平的批判和責備,建立不設實際的期望,結果讓自己身心俱疲,影響與家人和孩子的關係。

我雖然熱愛蒙特梭利教育方針,但我更主張不完美的教養方法,而我相信這兩種理念仍相輔相成。我盡力在有限的身心和經濟資源下做到我能做到的,不刻意要求孩子達到每事完美,也不要求自己當個完美媽媽。我並不會因為沒有做到人家或社會所期望的而覺得挫敗不已,因為我不需要討好他人,我知道我為甚麼做怎麼樣的決定,而我所作的決定是當下最好的選擇。我容許自己犯錯或做了不理想的選擇,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生都不犯錯,我會從錯失中成長,所以我不用怕錯。我容許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而不強行要求她懂得多少東西,或上多少課程,因為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我容許孩子失望 (發脾氣),得不到她想要的每一樣東西,因為孩子沒有法子擁有所有,他們一定要學會面對失望和放開。最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被完美主義支配的人,終日害怕別人不喜歡她,為了不得罪他人而處處迎合他人或說謊,在有需要的時候沒有勇氣跟別人要求幫助,更沒有法子講真心話,以致心中滿是焦慮而得不到平安。

5點擺脫完美家教

先了解自己是否有完美主義
有了意識,才能慢慢改變心態。有些人覺得完美主義好像沒有甚麼大不了,加上完美又跟小心行事、精打細算及做得圓滿掛鉤,一般人都會認為是個好素質。其實完美主義只是個外殼,大部份人看不到箇中怕失誤的焦慮。他們過份注重細節 (包括整潔和秩序),不信任他人,不求助,更不允許錯誤。這類人不但強迫自己做事盡善盡美,也期望他人有一樣的價值觀。當別人行為有所落差,便會加以批評或責怪。如果你甚麼都要最好,或要做到最好,至少在人前要呈現得無缺。思想沒有灰色地帶,只有黑和白,只有做和不做,沒有彈性。如果沒有達到期望便責怪自己和其他人,包括自己和孩子,那你很有可能有完美主義。在臨床工作中,我最常見是「對自己要高的完美主義者」,其次是「對自己及他人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和「對他人要求高的完美主義者」。這種人格容易影響到心理健康,嚴重者通常會有憂鬱、焦慮和憤怒的傾向。

尊重孩子的想法
當父母尊重孩子,便會想了解孩子的需要,而非要強行改變他們的行為。孩子需要父母引導他們好好討論事情的本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讓雙方了解各人的需要。就是沒有法子完全解法問題,孩子也能感到父母的關心,學懂基本的互相尊重和改善表達能力。強行改變孩子的行為,或只責怪孩子「不乖」和「不聽話」,只會讓孩子覺得氣餒和不受尊重。想清楚,你真的想培育一個「聽話」的孩子嗎﹖

孩子真的不需要很多玩具
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同,就如父母有時也想得到孩子的認同。為了補償沒有在一起的時光,為了博得孩子一笑,很多時候有經濟能力的父母和長輩不小心便會買得太多。另外就是好心做壞事,為了讓孩子有更多「鍛鍊」的機會,父母或長輩買回來很多大大小小不一的玩具和書籍,希望可以增進孩子某些能力,結果家中變得凌亂不堪,又不見得孩子珍惜。何為買得太多﹖如果孩子的玩具只放著不玩,或甚少觸碰,或是孩子只玩不夠五分鐘便走開,那就是太多。太多的玩具影響孩子的專注能力和創意,讓孩子容易對玩具生厭,或想不出新的方法去玩。長期下去,孩子不會珍惜,只會要求更多玩具,結果家中只會有堆積如山的玩具「殘骸」,做成地球的負擔。

父母請多跟別人講真心話
很多人不願意「家醜往外傳」,但正是很多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困難,讓很多人認為「當父母就是這樣」或是「我做得不夠好」,成就了很多錯誤的概念。如果父母不懂尋求幫助,適當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小孩又怎會學懂相信他人有能力幫到他們呢﹖

容許自己和孩子犯錯
沒有人能不犯錯,這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對自己和他人寬容,才有更廣的空間去進步,生活才會有彈性。過份注重秩序和細節,忽略自己和孩子的本質,就算達到目標也不見得一定幸福。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父母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情緒教育 Helping your kids to master their emotions


我在大學提供心理諮詢已經超過四年了,我和學生不乏談論他們與自己父母的關係,以及他們對自己父母的看法。有些學生十分喜愛他們的父母,認為父母是他們最要好的朋友,可以無話不談; 有些學生討厭他們的父母,沒有法子跟他們說一句話; 更有些學生害怕他們的父母,跟我說如果父母知道某些事情會殺了他們。

通常一天內,這三類父母都會出現在諮詢中。

討論原生家庭是心理評估及諮詢重要的一環,它可以讓我了解到個案的成長背景,看待情緒的方法,與人的關係,思維以及行為模式。它既是評估的一部份,也是諮詢/治療的一部份。

大多亞洲父母都想為孩子給予最好的教育,送他們到最好的學校,給他們最好的資源,讓他們讀好書,以後有更好的出路,這是有些父母認為給予孩子最好的,但往往我的大學生告訴我,就是他們有多感激,那都不是他們最需要的。

找我的個案通常都在面對負面情緒時不知如何自處。焦慮、抑鬱、失眠、飲食失調、人格問題、社交問題、戀愛問題,應有盡有。每次聽到他們憶述與父母的關係,我心想不知道他們的父母要是聽到他們對孩子深遠的影響會有甚麼反應。

「我覺得是我懶惰,都是我的錯,媽媽是這樣說的。」
「我從來都沒有跟爸媽講這些問題,他們都專注在我的學業上,我不知道怎樣跟他們說我得抑鬱症了。」
「我現在都很焦慮完成不了課業,一緊張,心裡就慌,然後甚麼都做不了,只是想逃。從前當我沒有法子在時限完成功課,爸爸就打我、責備我不專心,我是一個小孩呀。」
「嗯,講心裡話沒有用的,他們不會明白的,他們從來都沒有給我選擇。如果講了,他們會讓我覺得是我自己不對。」
「我媽從來都覺得我不夠好,甚麼都要挑骨頭,她不關心我的感受。」

大學生本是成年人,卻活在成長的陰霾和創傷,沒有能力、內在資源和外在支援。他們面對不了情緒和現實,只是透過失效的方法安撫心靈上的空洞。有時候聽到他們獨個兒勇闖這個「食人不閉起眼」的社會,很是心痛,另一方面學生的故事也提點我要當一個能讓女兒依靠的媽媽。

從我臨床的經驗中,會如以下敘述父母的大學生,復原力(resiliency)一般都比較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他們的父母都容許孩子不完美,願意和他們一起擁抱脆弱和面對負面情緒。

「我最愛我爸(媽),他(她)真的很棒,他(她)都會聽我講話,給我好的建議。」
「他們都知道我的難處,是他們鼓勵我來看你的。」
「爸爸每天都打電話給我,問我過得怎麼樣。」
「每次治療結束,媽媽都會跟我說說今天談了甚麼,她都很關心我。」
「我們都很親密,關係都很好,我知道有甚麼事情我都可以回到父母身邊。」

怎樣才能讓孩子盡量跟你無話不談﹖

1. 多聽孩子的感受,表達同理心。聽是不夠的,就是說如果你只是在孩子犯錯時問﹕「為甚麼你要這樣做?」,然後以為這就是聽孩子感受,那是不足夠的。你是要跟孩子說﹕「我聽到了你這樣說,我明白了你的不愉快。」在平日,多問多聽小孩的想法,表示尊重。這不代表你事事要順從孩子的想法,給他們要求的東西,你是要讓他們知道就算你沒有法子給他們想要的,不代表你不願意理解他們當下的情緒和觀點。

2. 不要與人家的孩子比較。人比人,比死人,這只會讓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然後你便會想「改變」你的孩子,把他(她)變成為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再說一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家做到的,不代表你的孩子一定要做到。人家做不到的,你的小孩不一定做不到。

3. 多有效表達和討論各種的情緒。一般亞洲人很少在家中討論情緒,讓很多孩子長大後都不知道怎樣談論他們自己的感受。家長宜多分享自己的情緒,讓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學習不同健康有效的表達方法。例如家長覺得生氣,可以選一個時機,跟孩子「好好說」生氣的原因,並跟孩子說自己怎樣有效的處理這個情緒(如看書,找人聊天或洗澡等) ,然後可以問孩子平日怎樣消化生氣這個情緒。

4. 沒有壞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情緒,沒有好,沒有壞,只有有效的表達,和失效的表達。我鼓勵父母讓孩子表達所有的情緒,表達同理心 (即﹕「我理解你現在生氣/不高興/難過/生氣。」)而不是在他們哭的時候說「不要哭」,或是生氣的時候不容許他們生氣。只有這樣做,孩子才會明白自己不是壞東西,擁有情緒是正常的表現。

5. 先改變自己,再期望改變孩子。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聽教,想盡五花百門要改變孩子,但其實父母忽略了改善自己的機會。你有想過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嗎﹖你有想過花更多的時間在孩子身上嗎﹖你有想過怎樣好好表達你自己的不滿嗎﹖如果自己都未能做到,我們怎麼能要求一個「腦都未生埋」(科學証明大腦的前葉額到25歲的時候才會比較成熟) 的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呢﹖

如果你是父母,我希望你先想想你和父母的關係,再想你和孩子現在的關係,然後再想你希望孩子成年後會怎樣回想與你的關係。想畢後,希望你能活用以上5點,成為一個孩子能依靠的父母。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讓孩子多角度認識秋天






在參與中學習


踏入十月,天氣開始微涼,美國這邊已入秋。我帶同小月到了附近的園藝中心參加「秋祭」,讓十四個月的小月認識秋天。

最好的學習在於實地考察 (field trip),不但當媽媽的我可以到外面透啖氣,對於孩子還是一個充滿感觀練習的親子活動。

認識秋天,當然要認識南瓜。
不同品種的南瓜提供不同的觸感,以及視覺的享受。
園藝中心的老闆娘很有心思,準備了小馬、小山羊、雞、火雞、鴨和兔子給孩子共賞和互動,更提供大量不同品種、大小和顏色的南瓜給客人拍照和採購。小月愛追著小貓小狗,摸摸牠們柔軟的毛髮,當牠們是會動的「毛公仔」。作為家長,我十分鼓勵小月在安全的環境下接觸動物,讓她學會尊重其他地球生物,加上她本來就很喜歡動物,所以我都會陪伴她去「一探究竟」。每當她又怕又想摸動物的時候,我會先示範「輕輕」的撫摸,然後在她一旁說「輕輕的」,她就會徐徐的用小手輕輕的拍拍牠們。

在大自然中玩樂

欣賞大自然的美是蒙特梭利的一大特色,孩子透過五官接觸和探索大自然,對學習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秋高氣爽最合適到效外去活動筋骨,就是居住的地區沒有「秋祭」,也可以到城外感受登高的樂趣或到附近的公園散步。在香港長大的我,甚少到郊外,倒是現在多了機會親親大自然,接觸不同的生態環境。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吸收日月精華,不但可舒活筋骨,更讓心靈變得平靜。走出城市,世界好像慢了下來一樣,或許這比較適合我們的步伐,亦使我用小月的眼睛重新認識生活和大自然這兩回事。

小月十分喜歡踏草地。


從書本學習


我在圖書館選了這兩本厚頁書給小月,讓她認識秋天的活動和蔬果。


Image result for barnyard baby book
裡面有小狗和寶寶,都是小月的最愛,內容更讓她認識秋收的農作物。
秋天是播種的季節,小月都有幫忙打理家中的植物,這本書讓她更認識園藝和種植。
小月特別喜愛可打開內頁的書本。
Reading The Little Gardener. 


#感官探索 

20分鐘即食簡易免揉比薩 No Knead Easy Pizza

No-Knead Easy Pizza- Ready in 20 minutes
20分鐘即食簡易免揉比薩


下班後準備料理,就要選擇簡易快捷的食譜,利用已有的食材,20分鐘內配搭健康營養晚餐,最好大人小孩都愛吃,不用分開煮,連奶奶吃了都要Encore。



份量﹕1人份

材料﹕
吐司 1片 (放了好幾天還沒有吃完,已經沒有新鮮的柔軟)
起士1-2片
花椰菜 (西蘭花) 少許切碎
蘑菇 1粒切片
熟雞肉 1-2小片 (把前天和風雞料理切粒)
蕃茄羅勒意粉醬 1-2 湯匙

做法﹕
1. 烤箱預熱350F。
2.先把西蘭花和蘑菇炒至半熟。
3. 在吐司上塗上一層蕃茄羅勒意粉醬。
4, 然後把起士、雞肉、蘑菇和西蘭花碎放在上面,加少許橄欖油,最後放入烤箱烤約10分鐘。

Serving: 1

Ingredients:
1 piece of toast
1-2 piece of cheese
2 small pieces of broccoli (diced)
1 piece of mushroom (sliced)
1-2 slices of leftover cooked chicken (diced)
1-2 tbsp of tomato based pasta sauce

Method: 
1. Preheat oven to 350F.
2. Slightly cook the broccoli and mushroom in a heated pan.
3. Spread some pasta sauce on the piece of toast/bread.
4. Add cheese, leftover chicken, mushroom and broccoli.
5. Drizzle some olive oil on top if needed/preferred.
6. Bake for 30 mins. Enjoy.

#toddlersfriendly #kidsfriendly #simplerecipe #pizza #3004kitchen #幼兒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