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大學的佳釀 The Vintage


最近看了香港中文大學朱順慈(Donna Chu) 教授的一部作品—<<佳釀>>,憶起大學往事。認識Donna是因為當年修讀了她那門叫<<媒體、性和暴力>>的課,內容十分有趣,腦海現在還依稀記得那年在課堂上看過的<<發條橙>>和自己在Sem尾寫一篇有關Powerpuff girls的期末功課,至於其他都應該存在於Donna的腦海中......

時間一去不復返,我羨慕著讀大學的自己,擁有是多少的青春,多少的稚氣,多少的朋友,多少的時間。那時候的我,毫不吝嗇的疑惑著生命,反思著生命種種的意義,很忙很忙,卻實在又「閒」得很。回想,除了大學最後一年因為失戀難過得要命,又因為要考研究院而沒有時間盡享大學生活,我覺得讀大學時的那個我年紀輕輕,應該還是蠻浪漫和精彩的。(後來又想,或許也就是最後一年,更讓我感到大學同學的可愛和自己的成長。)

看我們還是沒有怎樣變! 

還有Shaw的宿mates,拍這張時飛飛在那兒﹖ 還想把鯊魚加上去。

人文館是一個充滿著各種故事的地方。
<<佳釀>>拍攝的顏色很美,有點在現實與理想中徘徊,似花非花,朦朧得像昨日浪漫的大學生活。這幾年,無論在那兒,都有不少大學生進進出出我的辦公室,談的內容不外乎是失戀、學業問題、社交焦慮、飲酒、飲食失調、自我形象,以及其他心理困擾......但有趣的是這群「後生仔」到最後都會講到存在的意義。無論有沒有理想,怎樣都會回到那個點—我存在的目的是甚麼﹖ 我是誰﹖ 我怎樣才能活得精彩﹖ 我要的是甚麼﹖未來又有甚麼等著我﹖ 既真實,又含糊的人生方向問題,就像<<佳釀>>這電影的主題。幸好,我不是life coach,我不用幫他們規劃人生,而是要他們自己好好的在跌跌撞撞中尋找。

<<佳釀>>中的故事人物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態度。雷澤緯的角色帶出很多「打公仔」的內心掙扎,每天朝九晚五,做一份糊口的工作,卻不是活於理想當中,突然有一天決定停下來,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是一個理想角色,性格隨遇而安,但在現實中究竟有多少人能活得像雷澤緯笑嘻嘻一樣﹖ Janet有理想、有主見、有抱負、有自信,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女大學生。她的思想成熟,和其他在劇中的大學生形成強列的對比,顯得她反而有點格格不入。她是酒莊的催化劑,因為她的出現,其他酒莊莊員也不得不成長起來,而Rene大概就是那個被迫著要成長的男孩子了。阿朗是另一種學生的寫照,有家庭的包袱,但看到他在惡劣環境還能利用自己的創作力成就酒莊,也是一份安慰。至於Sam,在我看來,是個隨和的大學生,迷茫過,然後慢慢開始找尋方向。 他試著跑不同的道路,就是當初不太清楚自己的方向,他也未怕嘗試,這也是我最希望我的學生能做到的角色—在害怕中求存,在害怕中茁壯成長。

成長,很大部份是環境造就出來的。所謂佳釀,其實就是在有限的環境,還能利用天賦和後天努力而發熱發亮的人。這個世界上沒有甚麼good life or bad life,只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何必拘泥於所謂的"good or bad"呢﹖ 坐著擔憂自己是否找到方向, 不如讓自己感受這個世界,向不同的方向出發﹖ 不走過,那又知道那條最適合自己呢﹖ 誰又說路和方向只可以得一個的呢﹖

人生的方向不會一天出現,也不一定是一條直路,有時候要轉彎,有時後要向前衝,有時候要停下來,又有些時間是一直尋找答案......不一定所有人都同意你的方向,又有些時候就連自己都會懷疑自己,但不堅持,不試過,或許留下的只有壓抑的理想和遺憾。

最後,我覺得張燦輝教授的演技很好,十分有做爸爸和爺爺的感覺,讓人覺得其角色充滿睿智,並在我的腦海中留下極深的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話要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