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我和一個大陸留學生的對話



佔中一百個小時後,我在社交網看到一些內地生對一篇外國評論「雨傘革命」的文章大為反感,主要是覺得這篇文章太偏激。我讀了那篇文章後,心情有點委屈,我第一個反應就是「你們明白甚麼,你們是大陸人」。你們。我們。這樣我便分化了我們自己中國人。幸好這個思維在我腦中存在時間不到十秒內,我便發現自己其實也不了解內地人的想法,我這樣看不起人家,完全否定人家對事情的認知,充滿偏見,實在不該,我覺得有點慚愧,於是,我膽粗粗留言—「請問這位同學要發甚麼聲明呢﹖ 有一點不太明白你的看法,我希望多了解。」我沒有帶著要改變對方的心態,只是帶著好奇心,認真的想去明白為甚麼「我們」不一樣。

其中一位內地同學很快便留言回覆,大概是說我是香港人,我一定覺得佔中是正確的,全世界都要支持我們(香港人)一樣,他又覺得我們(香港人)已經越過紅線,裝可憐、無理取鬧、擾亂社會,他覺得我和他很明顯站在對立面上。這個時候,如果我是十年前的那個我,我會不理會他,然後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靚仔,你識咩野,你知條毛。」可是,現在的我不一樣,因為我希望年輕的一代可以真正的平心靜氣去溝通,在未來的日子改善中港的關係,改善社會民生,這也是我支持雨傘革命的原因—用愛與和平去佔領。至於佔領那兒,我覺得沒有所謂,因為佔據和感動人心比較重要。

我說﹕「看來你覺得我一定是和「他們」一樣,所以才會覺得我沒法了解你的想法,更覺得我「一定」是支持佔中的。其實我也很想知道你的看法,所以我才會有此一問。我們生長的環境背景很不一樣,所以我們看法不一,其實是很正常的。就是因為不明白,我才想了解你們是怎樣想的,因為我是真的有點看不明白甚麼聲明,所以想知道觀點。沒有溝通,你又怎樣知道我和你一定是對立呢﹖ 另外,就是我們看法不一樣,也不代表我們不可以互相理解一下感受,所謂和而不同,也是大學之道。」

這位年輕人可能也有點驚訝我這樣樂於了解,畢竟他這幾天讀到的東西都走兩邊極端,於是他很高興的便跟我用文字交流想法,聊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他分享了他的顧慮,也問了我很多十分好和應該問的問題,以下是一些節錄﹕

「我想先知道的是香港人中对中国并无归属感的占绝大部分?是不是因为年长者都逐渐减少 年轻的一代开始接管香港 而这一代其实对大陆无任何感情?......而且我也想了解当年香港在英国的管制之下 是否也给予了香港人在英国政府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进行了普选 我想并没有 否则也不会有港督一职。我也想知道的是香港人眼中的民主是否就是具有投票权?这世界本就没有完全的民主,只是程度高低之分,香港现在如此激进、浮躁、年轻的一代又容易被外国势力鼓惑,在我们眼里是觉得可惜的, 心酸的。」

從這位年輕人的文字,我可以看到他其實沒有惡意,只是他害怕看到自己的國家四分五裂,對香港的前景更是很憂心。他沒有在香港長大,當然很多東西都不知道,他不知道誰是余英時、也不知道誰是劉進圖,他接收到的是部份資訊。而我沒有在國內長大,當然也不知道他在國內是接收甚麼資訊的。我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人,所以我只是告訴他我的看法,因為我實在不知道「大部份人」是甚麼樣的人。我簡單的跟他說,我喜歡中國,喜歡做中國人,也喜歡做香港人,我覺得很多中國年青的一代很有質素和抱負,只是我不喜歡北京政府的一些作為,而那些作為包括沒有言論自由,以及製造假言論等。我不主張香港獨立,但我希望有普選。

他問﹕「我想再确认下你们心中所想的真普选是怎么定义的?......就是香港在英国管辖的时候 香港有真普选吗? 还是当初北京承诺 香港回归后 会有真普选 但是现在没实现?」我們開始討論甚麼是「真普選」。首先,我要聲明我不是專家,所以我給了他網站去了解甚麼是「真普選」,然後我用了一個比喻去解釋給他聽現在香港的狀況。我說﹕「就好像你媽媽跟你說你有戀愛自由,不過她幫你選了兩個「大美人」,然後跟你說你只可以二選一,但其實你喜歡「知識型女生」,你不喜歡「大美人」。」他十分明白。之後,我們講到中英聯合聲明,他主動的說要自己找找看文獻,我鼓勵他去多了解。這時候,我覺得這位大學生真的有尋真究底的精神,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照單全收,不會自己再去做功課,我對他心中充滿敬佩。

對佔中的看法,他認為﹕「其实香港在民主方面的开始时间比我们早,在回归之前的民主程度就比我们高......对于我们大陆人来说,看不惯这次占中,还有就是我们对混乱或者说是冲突有种很强烈的抵触情绪......现在的中年和老年阶级其实觉得现在的生活比原来好了很多倍,就对我来说, 我也有这个体会。以前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胡乱说话,但是现在我们也可以在大陆的社交网络上对政府表达不满,或者点评, 而且这些都不会被删,当然你们看来这个太理所当然了。」他講得全對,在我的角度,民主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時我也想食餐安樂茶飯,平靜過日子,就如他一樣不想有冲突,只想家和萬事興。或許,我一直以來用香港的標準去看大陸政策,但我忘記了我們的步伐差很遠,是他讓我再細想甚麼是和而不同。

有關民主,他告訴我﹕「因为西方常常拿民主抨击中国,也常常拿着民主去帮助那些中东、非洲国家,但是很多结果却比以往更坏 所以对民主有那么一点不太好的印象。......虽然几率变得更好 但也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希望的是国内的、国外的能给中国的国情真正的提一些有针对性的民主改革方案。」他跟著說了中國人口的問題,讓我理解到在一個這麼大的國家推動民主,真的一點都不易。他補充大陸人的素質參差,有很多網民會給牽著走,所以如果走民主,開放多元的消息可能會引起更多的社會問題。其實,這位同學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加上他生長在國內,可能完全沒有法子想像一個民主的中國會是怎麼樣,而我們最近也經歷過給假消息牽著走的時候,所以我絕對可以理解他的想法。可是,我鼓勵他﹕「Unfortunately, nothing is guaranteed. 但我們不試便不知道了,就像我們一樣,我們不試下聊天,怎知道其實是有方法互相理解的﹖」

我覺得大學生應該就是這樣,不怕問,不怕分享,只怕自己困自己在象牙塔。他比我當年有思維和政治意識多很多,問的時候又十分有禮貌,完全沒有和我吵架或說不認同我觀點之類,實在讓我覺得未來的香港和中國是還是有希望的。

今個晚上,我們聊得很快樂。國慶之日,我為自己是香港人和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在雨傘革命中保持心理平衡 8 ways to protect your well-being during the umbrella revolution



1) 一定要正常食飯和睡覺。
不吃飯,不夠睡會影響判斷能力,影響思維的速度,以及反應。遇上突發事件,會措手不及,可能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另外,不吃飯和不夠睡都會影響情緒,容易引起憂鬱、焦慮和心浮氣燥的情緒,行為容易受到影響,嚴重時可能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如出現這種情況,請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立刻休息。

2) 不要飲任何的酒。
酒精容易讓人疲累,又會增加抑鬱的情緒,醉酒更會容易生事。

3) 不要飲過量的咖啡因飲料。
這類飲料雖然能暫時提神,但是會加快心跳,讓人感到精神緊張。

4) 如果因為催淚彈事件引起頭暈、心跳加速、透不到氣、心悸、想嘔、記憶模糊、不想出門,精神異常緊張等症狀,請暫時回家休息。如果症狀沒有改善,請盡快求醫或找社工、心理學家幫助。

5) 在覺得很衝動的時候,或有人挑釁你的時候,先深呼吸幾下,後退一步,一面想自己出來參與革命的「最終」目的,然後才下對策反應,這樣可以減低不必要的口角。

6) 嘗試聆聽。
這次事件的發生,其中的原因是因為政府不善於聆聽。如果你能用聆聽技巧及非暴力的溝通方法,你可能會發現更多人站在你這一線。簡單的一句﹕「我明白你想我離開(或其它),我明白我現在阻礙了交通(或其它),可是我有以下的需求—xxxxxx,希望你也尊重我的聲音。」避免指手指腳和一開始就用「你」字,例如「你這個xyz。」這樣不單對事情沒有幫助,還會影響大家的情緒,影響達到「最終的目的。」

7) 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不同的意見,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明白你。
無論你選上街這條路,或者做警察,或者做反佔中的,又或者是政治中立的,你都要預了給一些人罵到仆街。其實,你就算不表達立場,也會中箭,這是遲早的問題。別要緊,每個行為都有後果和責任,這不是對跟錯的問題,而是你做了讓另一些人不認同的事,但這不代表你不可以忠於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8)沒有絕「對」
這個世界不只得A餐或B餐,除了C到Z餐外,你還可以百搭。我們每個人生出來就不一樣,成長背景不一樣,長得不一樣,思想不一樣,行為不一樣,責任不一樣,身份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我女麻女麻話「一樣米養百樣人」,所以我和你根本不用一樣,你和我的思想也不用一樣。就算你想,我都不想。如果人人都一樣,那大家就看不到問題的所在了,然後做成極端的決定 (group think),這樣對社會並沒有好處。

我的力量很小,只希望一切安好。

注意﹕
香港紅十字會與香港心理學會,因應佔中示威事件,今天起啟動 「心理支援服務熱線」,電話號碼為2507 7050。

就年青人因參與政改示威而引發情緒不安或出現不適情況,香港小童群益會於總部提供支援服務。而因應需要,現加開以下時段,詳情如下:
日期:30/9 下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
1/10-2/10 下午二時至晚上十二時
地址: 灣仔駱克道3號1樓禮堂
查詢: 25202950 / 51305080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去健身室的心理關口

這個年頭,我覺得找個沒有壓力感的健身中心或瑜伽中心要花點時間。

身邊的朋友和客戶會跟我投訴有時候會在這類中心接觸到一些不必要的目光和對話(unwanted/uninvited attention),例如有些人會對你評頭品足,一些健身教練又會主動跟你推銷自己的服務,而有些人則會跟你在跑步機鬥快、舉重就跟你鬥重等......仿佛個人的身心保健都變成一門生意,一場比較,一種折磨。

我到過一些瑜伽中心做瑜伽,本意只想舒展一下身體,平靜身心,學習接受和去執,但一些瑜伽老師會跟大家說要「消脂」,又不停重複的講「你可以的」。天啊,瑜伽甚麼時候變成用來消脂的運動﹖ 加上工作關係,我下班後基本不想再聽到有人講「減肥」、「瘦身」、「消脂」、「變大隻」和「塑身」。每當我聽到瑜伽老師講「減重」、「排毒」和「消脂」,我很想贈她們一句「瑜伽是用來學習接受自己當下的身體」。來做運動對很多人已經不容易,如果健身室或瑜伽中心都給人透不過氣的感覺,誰又會想去這些中心做運動﹖ 

雖然我欣賞健身教練和顧客服務員一開始就跟你談目標,給你健身建議,但當我只想跑下步的時候,或做一些簡單的肌肉鍛鍊時,請你不要來打擾我。我感激你的指引,但我希望你可以尊重我的個人空間,讓我可以清靜的做下運動,那怕只是10分鐘、20分鐘、30分鐘。沒有錯,在你的角度看來,我可能沒有肌肉和健壯的軀體,我可能做得不夠,但我接受這是我的身體和能力。如果有一天,我想「變健壯」些,我會請教你們,所以請暫時讓我享受一般的心肺運動。

我覺得做運動應該要隨意一點,不應該是一個task,也不應該是個checklist item。你可以對自己有要求,但應該要合理。每個人的體魄不一樣,運動的習慣也不一,強作比較,對自己要求過高,不但容易讓人泄氣,更容易讓人有始無終。聆聽自己身體的需要,從簡單的做起,再一步一步增加難度,才能讓人持之以恆。

另外,運動的目的不只在於減重,而是維持身心健康,鞏固骨骼。多項研究指出如果只在意體重,很多時候都瘦不下來或維持體重,所以不用多說你會知道我不同意像「The Biggest Loser」這種節目和瘦身方法。或許這些人都成功減重,但精神代價往往很大,覆胖的機會又很高。曾經有個客跟我說有參加者就是一粒豆都要用食物量器去計重量和卡路里,造成不必要的身心壓力,最後演變成飲食失調,這樣做實在得不償失。畢竟有誰可以一日到晚做運動和節食﹖ 有誰不用上課、打理家事或工作,一天都晚都只想著自己的身型﹖ 

說到最後,我其實不反對去健身/瑜伽中心,更不反對大家去找健身教練,我也不討厭他們。每個健身/瑜伽中心都有自己的文化,有些健身教練或瑜伽老師亦很有心,只要找到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我相信身體也會愉快的動起來。工作和生活已經傷神,為甚麼連做運動也不能快樂一點呢﹖